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翳黃心內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翳黃心內障

白翳黃心內障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圓翳內障範疇,首見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其特徵為瞳神內生翳障,四周色白,而中心微黃,形如雞子黃狀,遮掩神光,導致視物昏矇,甚至失明。此病多因肝腎不足、陰虛火旺,或肝經風熱上攻目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主瞳神,若肝腎精血虧虛,不能上承濡養目珠,則晶珠失養,漸生翳障。
  2. 肝經風熱:肝主疏泄,若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或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清竅,致使翳膜凝結。
  3. 脾虛濕濁:脾胃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濁陰上泛,蒙蔽清陽,亦可導致翳障形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翳障特徵:翳膜四邊色白,中心微黃,如雞卵黃之狀,隱伏於黑睛(瞳神)之內,遮蔽神光。
  • 視覺障礙:初起視物昏花,如隔輕紗薄霧;日久翳膜增厚,則視力驟減,終至不辨人物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眼脹頭暈、口苦咽乾、腰膝酸軟等肝腎陰虛或肝火上炎之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腎陰虛證

    • 主證:翳障漸成,視物模糊,眼乾澀,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退翳明目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杞菊地黃丸加減,酌加密蒙花、谷精草等退翳之品。
  2. 肝經風熱證

    • 主證:翳障初起,眼脹頭痛,羞明流淚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疏風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方用石決明散龍膽瀉肝湯加減,佐以蟬蛻、木賊草等疏散風熱、退翳明目之藥。
  3. 脾虛濕濁證

    • 主證:翳障厚濁,視物如霧,倦怠乏力,胸悶納呆,舌淡苔膩,脈濡緩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,升清退翳。
    • 方藥:可用補中益氣湯五苓散加減,以健脾利濕,佐以白蒺藜、決明子消翳明目。

外治法

  1. 金針撥障術:為中醫眼科傳統手術療法,適用於翳膜成熟、光感尚存者,以金針輕撥翳障,使其移位,俾使光線得以透入。
  2. 點眼藥:古方常選珍珠散八寶眼藥等外用,以消翳明目。

白翳黃心內障之病程多呈漸進性,治療宜早期介入,內外兼治,方可延緩病勢,保全視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