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翳
白翳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三,指眼珠黑睛上生翳,其色呈現白色者。翳之形成,多因外感風熱毒邪、肝肺積熱,或陰虛火炎上攻於目,致使黑睛受損,氣血凝滯,津液失調,久而結為翳障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熱毒邪乘虛而入,鬱滯經絡,上犯目竅,黑睛受灼,潰爛成翳。
- 肝肺熱盛:肝開竅於目,肝經風熱或肺火熾盛,循經上擾,燔灼黑睛,致使翳膜滋生。
-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炎目絡,津液受灼,黑睛失養,形成白翳。
臨床表現
白翳發於黑睛,其翳色白或灰白,或如點狀、片狀,或薄或厚,遮蔽瞳神。輕者視物模糊,重者視力銳減,甚則失明。可伴目赤澀痛、畏光流淚等症,日久則翳定色沉,難以消退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壅盛:翳初起,邊緣模糊,目赤腫痛,羞明流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火熾盛:翳色白厚,白睛混赤,頭痛脅痛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陰虛翳障:翳久不退,眼內乾澀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白翳之治療,需審證求因,內外兼治。內服以清熱解毒、瀉火養陰為主;外治則可配合點眼藥、熏洗法等,以退翳明目,促進黑睛修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