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眼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眼病

證名
白眼病,見於《雜病·證治準繩》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主要涉及白睛(即眼球結膜與鞏膜部分)的病變。其名稱源於病位與症狀特徵,臨床可分為多種證型,以疼痛或色澤異常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或風熱:邪氣侵襲目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白睛疼痛。
  2. 鬱火內伏:氣分鬱熱上炎,灼傷白睛,發為澀痛或灼痛,可見無紅腫而疼痛之症。
  3. 肝肺鬱熱:肝氣鬱結化火,或肺熱上壅,燔灼白睛,甚則見白睛青藍變色。
  4. 氣滯血瘀:久病或外傷致氣血瘀阻,白睛失養,色澤異常兼見脹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表證:白睛疼痛,或伴畏光流淚,多因外邪客於目絡,疼痛由外走內。
  • 裡證:白睛無紅腫但澀痛難忍,屬火邪伏於氣分。若白睛轉為青藍色,則為鬱邪深入,耗傷氣血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寒外束

    • 治法:溫散風寒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川芎茶調散加減,以疏風散寒止痛。
  2. 氣分鬱熱

    • 治法:清瀉肺熱。
    • 方藥:瀉白散為主方,佐以黃芩、梔子清瀉火邪。
  3. 白睛青藍變色

    • 治法:調氣養血,疏肝解鬱。
    • 方藥:逍遙散合決明夜靈散,調和肝脾兼清肝明目。
  4. 氣滯血瘀
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血府逐瘀湯加減,佐以菊花、密蒙花清肝明目。

古籍參考
《審視瑤函》指出:「白眼痛有表裡等症,或疼極而痛從外走內者,宜溫之散之;若火伏氣分,當瀉白散主之;若見青藍色,乃鬱邪蒸逼,急宜調氣養血。」此論強調辨證需分表裡虛實,治法或散或清,或調養氣血,以平為期。

此病證與西醫「鞏膜炎」或「淺層鞏膜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從臟腑氣血入手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