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白眼」詳解
一、解剖名稱
「白眼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大惑論》,載云:「其窠氣之精為白眼。」此處所指為眼目結構中之白睛部分,又稱「眼白」。中醫理論認為,白睛屬肺,為五輪學說中「氣輪」所主,與肺氣相通。肺主氣,司呼吸,其精氣上注於目而成白眼,故白睛之色澤、形態可反映肺臟功能及氣血狀態。健康者白睛當色澤清白、潤澤無赤絡;若見色黃、赤脈纏布或乾澀,則多提示肺熱、陰虛或外感風邪。
二、病證名稱
「白眼」亦為病名,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俗稱「白澀症」。其症特徵為眼目不紅不腫,卻自覺澀痛不適,甚則畏光流淚。病因多責之於:
- 脾肺濕熱: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上蒸於目。
- 氣分伏火:情志鬱結或勞倦過度,導致氣滯化火,隱伏於肺絡,循經上擾白睛。
- 外燥所傷:秋令燥氣當令,肺陰易耗,目失濡養而發病。
治法首重清瀉肺脾濕熱,方如瀉白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;若陰虛燥熱,則宜養陰清肺,選用養陰清肺湯之類。
三、情志表現
「白眼」亦為情志外顯之態,即目睛上視或斜睨,以示輕蔑。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氣疏泄與情志密切相關。若肝鬱氣滯或肝陽上亢,易見目光異常,如怒目、斜視等。此雖非病態,然長期情志不遂可致肝鬱化火,進一步影響目絡,與前述白澀症之病機或有潛在關聯。
四、古籍補充觀點
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》進一步闡明:「白睛屬肺,為氣之表,凡外感風熱或內傷勞倦,皆可令白睛赤脈貫布。」此說明白眼病變與全身氣機密切相關,非獨目疾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》提到「白睛泛黃者,疸病之兆」,提示白睛色變可為內科疾病之外候,臨床須四診合參。
綜上所述,「白眼」於中醫體系中涵蓋解剖、病證、情志三層意涵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形神一體」之整體觀,亦為「望目察病」重要診斷依據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