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血

證名,屬中醫血證範疇,指咳出淺紅色或粉紅色痰血的病理表現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陽明司天,清復內餘,則咳衄溢塞,心鬲中熱,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。」唐代王冰注解謂:「白血,謂咳出淺紅色血,似肉似肺者。」提示此證與肺絡損傷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病勢危重時預後不良。清代《張氏醫通·咳嗽》進一步描述:「咳嗽吐粉紅痰,謂之吐白血,僅可綿延歲月。」指出其病程纏綿,多屬本虛標實之候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白血多因外邪犯肺、勞損內傷,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主要涉及以下機轉:

  1. 肺陰虧虛:久咳耗傷肺絡,陰虛火旺,灼傷血絡,血溢脈外。
  2. 心脾兩虛:脾不統血,心氣不足,血失固攝,上溢於肺。
  3. 陽明燥熱:如《素問》所述,陽明司天之氣異常,燥熱內蘊,上迫肺金,導致咳衄。
  4. 瘀血內阻:心力衰竭或肺鬱血時,血行不暢,瘀滯肺絡,夾雜痰濁咳出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血或痰中帶血,色淺紅或粉紅,質稀或黏稠如沫。
  • 常伴咳嗽氣促、胸悶心悸,或顴紅盜汗(陰虛證)、面白乏力(氣虛證)。
  • 重症者見「似肉似肺」狀物,提示肺體實質損傷。

治法與方藥
根據虛實標本,治法有所不同:

  • 補益氣陰:輕證可用異功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健脾益氣,或保元湯(《博愛心鑑》)溫補心脾。
  • 滋陰降火:大劑六味地黃湯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合都氣丸(《醫宗己任編》),滋腎納氣,斂肺止血。
  • 化瘀通絡:若兼瘀象,可加丹參、三七等活血止血。

相關西醫疾病
中醫「白血」常見於現代醫學之二尖瓣狹窄、左心衰竭致肺鬱血,或肺血管病變等,其粉紅色泡沫痰與中醫「血瘀水停」病機相通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
此證預後與病機深淺相關,早期調理或可緩解,然《內經》所言「白血出者死」,強調陰陽離決之危候,臨床須細辨虛實,慎防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