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屑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屑風
白屑風為中醫病名,指以頭皮白屑脫落為主要表現之病證,屬「風熱」「燥證」範疇。此病首見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,其卷四載:「白屑風多生於頭、面、耳、項髮中,初起微癢,久則漸生白屑,疊疊飛起,脫之又生。」明確描述其好發部位及臨床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白屑風多因內有血熱,外受風邪,風熱相搏,鬱於肌膚腠理而成;或由平素陰虛血燥,肌膚失於濡養,化燥生風,以致白屑疊起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風熱上攻」或「血虛風燥」。《醫宗金鑑》亦指出,此症與「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」相關,熱鬱化風,循經上擾頭面,發為白屑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微癢,繼而浮現細碎白屑,狀如糠秕,撫之即落,然旋生如故。若風熱偏盛,可見頭皮潮紅,白屑黏附,搔之脫落伴血痕;若血燥為主,則白屑乾燥蓬鬆,頭皮失潤,毛髮枯槁易折。重者白屑瀰漫遍佈,瘙癢難耐,愈抓愈癢,日久則髮失光澤,稀疏脫落,與現代醫學「乾性皮脂溢性皮炎」相類。
證型辨治
-
風熱蘊膚證
- 主症:白屑細薄,頭皮微紅,瘙癢時作,伴口乾舌紅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涼血潤燥。
- 方藥:消風散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石膏、知母、當歸、生地等),或祛風換肌丸。
-
血虛風燥證
- 主症:白屑乾燥層疊,頭皮淡白,毛髮枯槁,舌淡少津。
- 治法:養血祛風,滋陰潤燥。
- 方藥:當歸飲子合滋陰地黃丸(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何首烏、荊芥等)。
外治之法
中醫尤重外治,以藥物直達病所:
- 顛倒散洗劑(大黃、硫黃等分研末,涼茶水調塗)清熱解毒,適用於風熱偏盛者。
- 潤肌膏(麻油、當歸、紫草、黃蠟熬製)滋養潤燥,宜於血虛風燥之證。
- 中藥熏洗:側柏葉、白鮮皮、苦參煎湯外濯,可祛風止癢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啟玄》稱此病為「白皮癬」,謂其因「風熱鬱於皮膚」所致;《證治準繩》則強調「血分燥熱」為本,治療當「涼血潤燥為先」。諸典籍皆提示此病與風、燥、熱三邪密切相關,治法需分虛實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