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象
白象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所著之《白喉忌表抉微》。此書專論白喉證治,強調白喉初期病機以陰虛燥熱為主,忌用辛溫解表之法,而白象即指白喉發病之初,咽喉雖未見明顯偽膜,然病勢潛伏,已具邪毒內蘊之徵兆。中醫認為,白象乃白喉邪毒初犯肺胃,上灼咽喉,臨床表現雖輕,僅見咽喉微紅、腫痛不顯,或伴輕微發熱、口乾,然此時若不及時調治,邪毒深伏,易化燥傷陰,致使偽膜形成,病情轉劇。
《白喉忌表抉微》主張,白喉初起若見白象,須先投以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之方,待咽喉偽膜顯露,則轉用養陰清肺湯,以滋陰潤燥、涼血解毒。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之原則,尤重截斷病勢,防其內陷。書中所述「白象」,實與現代醫學所述「白喉偽膜」初期病變相應,然中醫更強調辨證與病機演變,非僅以局部徵象為據。
考中醫理論,白喉屬「温毒」範疇,多因時行疫毒與體內肺胃伏熱相搏,上攻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陰分不足,邪毒乘虛內襲,故治療首重清潤,忌發汗攻表,以免耗傷陰液。《白喉忌表抉微》特列「白象」一證,正是為區辨病之淺深,提示醫者須細察咽喉色澤變化,及早施治,以阻邪毒蔓延。
此外,白象一詞亦反映中醫對疾病動態演變之觀察,其診治思路不僅著眼於現症,更藉「象」推測病勢趨向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之傳統診法精要。後世醫家論白喉,多循此說,強調初期辨證與方藥轉換之重要性,為中醫治療喉科疫病之重要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