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陷

白陷為中醫痘疹辨證名詞,屬「五陷」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蔣示吉所著《痘疹精詳》。其描述為:「痘出稠密,其色淡白,根無紅暈而頂陷者,白陷也。」意指痘疹發作時,疹點分布密集,色澤淡白無華,根部缺乏紅潤之氣,且疹頂凹陷不隆,此為氣血兩虛之徵象。

病因病機
白陷之成因,主要由於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氣血生化乏源,致正氣虧虛。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潤失職,痘毒難以托舉外透,故見疹色淡白、頂陷不紅。《醫宗金鑒‧痘疹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:「白陷之痘,氣弱血虛,不能灌漿,故塌陷不榮。」說明氣血虛弱直接影響痘疹之成敗,尤以脾肺氣虛為關鍵,因脾主統血、肺主氣,二者不足則氣血失於輸布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白陷以「大補氣血」為綱,旨在扶正托毒,促痘疹透發。常用方劑如:

  1. 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功在溫補氣血,方中以人參、黃耆補益脾肺之氣,當歸、熟地滋養陰血,輔以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佐遠志、五味子寧心安神,適用於氣血兩虛兼見心神不寧者。
  2. 當歸補血湯加味(《内外傷辨惑論》):原方僅黃耆、當歸兩味,黃耆用量五倍於當歸,取「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」之義。臨床常加黨參、白朮助健脾益氣,紫草、紅花活血透疹,以增托毒外出之效。

鑑別要點
白陷需與「灰陷」「黑陷」相區別。三者均屬痘疹陷證,然病機有異:

  • 灰陷:疹色灰白黯淡,多屬陽氣衰微,寒凝血滯。
  • 黑陷:疹色紫黑乾枯,多為熱毒熾盛,傷陰耗血。
    白陷則以氣血不足為主,雖同為陷證,治法迥異,不可混淆。

典籍佐證
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‧痘疹銓》云:「痘之為證,非氣不至,非血不榮。」強調氣血充盈為痘疹透發之基礎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亦載:「白者,血氣衰也……宜峻補氣血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對白陷之論述,皆圍繞氣血雙補之法,輔以辨證加減,奠定治療準繩。

此證於臨床多見於體弱之幼兒或久病氣血耗傷者,醫者須細察痘色、形態及全身證候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