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霧

白霧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顧錫所著《銀海指南》卷二,屬「翳」證範疇。其特徵為眼翳色澤泛白,質地淡薄,如霧氣遮蔽瞳神,因而得名。此證多與肝肺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代謝異常相關,屬外障眼病之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白霧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外因:風熱邪毒上攻目竅,或長期受煙塵、濕熱燻灼,致使黑睛(角膜)受損,津液凝滯成翳。
  2. 內因:肝肺鬱熱,循經上擾於目;或肺陰不足,虛火灼絡;亦有因脾虛濕盛,濁陰上泛,結為雲翳。

病位與經絡
病變主要涉及黑睛,與肝、肺二臟關係密切。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皆可影響目竅;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肺氣壅滯則津液輸布失常,易成白霧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翳膜色白如冰瑕,輕薄如紗,多從黑睛邊緣向中央發展。
  • 視物昏矇,似隔薄霧,晴明時稍減,勞倦後加重。
  • 或伴目澀微赤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等熱象;若屬虛證,可見乾咳咽燥,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辨治首重分虛實:

  • 實熱證:清肝瀉肺,方用《審視瑤函》拔雲退翳散加減(蟬蛻、木賊草、黃芩、密蒙花)。
  • 陰虛證:養陰潤肺,選《銀海精微》滋陰退翳湯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蒺藜)。
  • 外治配合八寶眼藥點眼,或珍珠末調人乳外塗。

白霧與「冰瑕翳」、「雲翳」鑑別在於厚度與色澤:冰瑕翳透亮如冰裂,雲翳則質厚色濁;白霧介於二者之間,預後常較佳,然失治可轉為深層宿翳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提及:「白霧淡煙,急治可散;日久根牢,則為沉翳」,強調早期調治之要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於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