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為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白為寒」詳解
「白為寒」為中醫診斷學中之重要理論,屬「五色主病」範疇,首載於《靈樞·五色》篇。此說以面部色診為基礎,闡述色白與寒證之病理聯繫,其機理根源於陰陽氣血失調與寒邪內外相襲,茲分述如下:
一、理論淵源與經典依據
《靈樞·五色》言:「以五色命臟……白為寒。」揭示面色白為寒象之標誌。此理論建基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象形比類」思維,白色屬五行之金,對應秋令肅殺之氣,故主收引、陰凝之性,與寒邪特性相合。
二、病機探析
面色白而無華,主要責之於陽氣虛衰與寒凝血滯兩大病理環節:
- 陽虛內寒
陽氣具溫煦之功,若素體陽虛(如脾腎陽虛),或久病耗氣,皆可致陽氣失於溫運。陽虛則陰寒內生,氣血不得上榮於面,故現蒼白、晄白之色。此類多伴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等虛寒見症。 - 外寒侵襲
驟感寒邪,客於經脈,凝滯氣血,可致面色突然青白。寒性收引,使毛竅閉塞,營衛不和,此屬實寒,常見惡寒無汗、脈緊等表實之象。 - 血虛失濡
《四診抉微》指出:「白而淡黃,氣血俱虛。」血為氣母,氣為血帥,血虛日久累及陽氣,形成血虛兼寒之候,面色多呈淡白或萎白,脣甲色淡,與純寒證有別。
三、色白辨證分型
臨床須結合色澤深淺與兼色細辨:
- 晄白虛浮:多屬陽虛水泛,常見於陰水證(如腎陽不足之水肿)。
- 蒼白帶青:多見於陰寒內盛或痛症(如寒疝腹痛),寒凝則血行瘀阻,青為肝色,提示寒犯厥陰。
- 白如枯骨:精血耗竭之危候,見於瘵證(如肺癆晚期),乃臟真外露之徵。
四、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面部色診分屬臟腑,白色所見部位不同,病位各異:
- 鼻準白: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。
- 兩頰白: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。
- 額部白:心陽不振,血行無力。
此與《望診遵經》「五色分應五臟」之說相呼應。
五、與其他診法合參
「白為寒」需結合舌脈兼症綜合判斷:
- 舌象:淡白胖嫩為陽虛,白滑苔為寒濕。
- 脈象:遲緊為實寒,沉微為虛寒。
- 動態辨識:暴病色白多實寒,久病轉白多陽衰。
此說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精要,亦為「八綱辨證」中寒證辨識之重要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