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禿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禿瘡
白禿瘡,又稱「癩頭瘡」、「禿瘡」或「白禿」,為頭部白癬之俗稱,首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五。此病多因風邪侵襲頭皮腠理,導致氣血凝滯、結聚不散;或由接觸傳染而發,常見於兒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白禿瘡與「風熱濕邪」客於肌表密切相關。風邪善行數變,易侵襲人體上部;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則蘊結頭皮,阻滯毛竅,致使氣血不榮,毛髮失養。此外,脾胃濕熱內蘊,久而化毒,上攻頭面,亦可誘發此病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擾,故多見此證。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頭皮毛根處浮現灰白色屑斑,形如豆粒或錢幣,表面乾燥,搔癢時作。若遷延不治,皮損逐漸擴大成片,毛髮乾枯脆弱,易折斷脫落,參差不齊。日久則患處形成圓形或不規則禿斑,邊界清晰,周緣或有細小鱗屑。此病病程纏綿,常歷時數年,然至青春發育期後,部分患者可自癒;亦有氣血耗傷過甚,毛竅閉塞,致毛髮不再生長者。
證候分型
- 風熱蘊結證:皮損紅赤,鱗屑細薄,搔癢明顯,或伴口乾舌紅,脈浮數。
- 濕毒浸淫證:瘡面濕爛滲液,痂皮黏厚,周邊腫痛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虛風燥證:病程日久,皮損色淡,乾燥脫屑,毛髮稀疏,舌淡脈細。
治療方法
以局部外治為主,輔以內服藥物調理體質:
- 外治:
- 苦楝膏(苦楝子研末調豬脂):殺蟲止癢,適用於風熱濕毒證。
- 禿瘡油(雄黃、硫黃、百部等浸泡麻油):解毒燥濕,塗擦患處。
- 肥油膏(柏油、豬脂、輕粉等):潤燥殺蟲,多用於乾性皮損。
- 內治:
- 風熱蘊結者,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- 濕毒浸淫者,宜清熱除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。
- 血虛風燥者,當養血潤燥,可投四物湯合祛風換肌丸。
此病雖多見於兒童,然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平日當避風邪、調飲食,以防濕熱內生。若見頭皮異狀,應及早調理,以免遷延難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