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頭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頭瘡
白頭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瘡瘍之一,其特徵為瘡頂呈現白色膿頭,四周紅赤腫痛。此症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,書中述其病因乃「體虛帶風熱」,發作時遍身生瘡,形似大疥而瘙癢,繼而瘡頂泛白化膿,邊緣赤紅且疼痛明顯。
病因病機
白頭瘡多因內外合邪所致:
-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辛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鬱於肌膚。
- 風熱外襲:腠理不密,風熱之邪乘虛侵入,與內濕相搏,滯留經絡,發為瘡瘍。
- 體虛血弱: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邪侵,久而化熱成毒。
其病位在皮肉之間,病性屬實熱證,若遷延不治,濕毒蔓延,可致瘡勢擴散,甚則全身發作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初期皮膚現紅色丘疹,頂端漸生白點(膿栓),周圍焮紅腫硬,觸之痛甚;膿成後白頭破潰,流出黃稠膿液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身熱、口渴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之象。
治療原則
-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:首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瀉火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- 祛風除濕:若兼風邪,可加防風、白芷;濕重者合萆薢滲濕湯,利濕化濁。
- 托毒排膿:後期膿成難消,予透膿散加減,助其外透。
-
外治法
- 初起未潰:以青黛膏(青黛、黃柏、石膏等)外敷,清熱涼血消腫。
- 膿成已潰:可選九一丹(熟石膏、升藥)提膿祛腐,繼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鑒別辨證
白頭瘡與「疔瘡」、「癤腫」類似,然疔瘡根基深硬、疼痛劇烈;癤腫範圍較小,多單發。此症相當於西醫之「毛囊炎」,尤與化膿性毛囊炎表現相近,然中醫治療重整體辨證,兼顧局部與全身調理。
古籍佐證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瘡頂白而根赤者,乃熱毒聚於腠理。」亦強調清熱解毒為要。此外,《醫宗金鑑》載「白頭瘡」可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等)加減,增強清解之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