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痛

白痛,亦稱白眼痛,屬中醫眼疾範疇,指白睛(即眼球白色部分)出現疼痛或不適之證候。此症名首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其病因病機多與外邪侵襲、氣機鬱滯、或內火熾盛相關,臨床表現及治療須依證型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或風熱
    白睛屬肺所主,肺主表衛。若風寒或風熱之邪客於肌表,循經上擾目絡,可致白睛疼痛,常伴畏光、流淚等表證。
  2. 氣分鬱火
    情志不舒或肺熱壅盛,致使火邪伏於氣分,燔灼白睛,症見白睛澀痛而無明顯紅腫,此為「火鬱發之」之象。
  3. 氣血瘀滯
    久病或鬱怒傷肝,氣機失調,血行不暢,邪鬱蒸逼於目,可見白睛局部變為青藍色,此乃氣血失養、鬱久化熱之候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表證型
    • 表現:白睛疼痛劇烈,從外眥向內蔓延,或伴惡寒發熱、鼻塞流涕。
    • 治法:溫散外邪。方選《審視瑤函》所載之溫散劑,如八味大發散(麻黃、細辛等)加減,以疏風散寒通絡。
  2. 氣分伏火型
    • 表現:白睛隱痛、乾澀,無明顯紅腫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肺熱。主方用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),佐以黃芩、梔子等清肺降火。
  3. 氣鬱血滯型
    • 表現:白睛色澤青藍,疼痛隱隱,病程纏綿,兼見胸脅脹悶。
    • 治法:調氣和血養目。選方如逍遙散加丹參、川芎,以疏肝解鬱、活血通絡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白眼痛:與白痛同義,強調病位在白睛,屬五輪學說中「氣輪」病變,與肺、肝關係密切。
  • 赤痛:指目赤疼痛,病機多屬實火或風熱上攻,與白痛之無紅腫者不同。

古籍論述

《審視瑤函》明確指出白痛「有表裡等症」,並區分外邪與內傷之異。若見白珠青藍,乃「鬱邪蒸逼,走散珠中」,提示需從調氣養血入手,不可單用寒涼遏邪。此論與《黃帝內經》「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」之旨相合,強調目疾治療需注重氣血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