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苔如積粉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苔如積粉舌
白苔如積粉舌為中醫診斷學名詞,首見於清代溫病學著作《外感溫熱篇》,屬舌診範疇。其特徵為舌苔白厚滑膩,狀如堆積之粉末,舌尖及舌邊顯現紫絳之色。此舌象多因穢濁之氣內蘊,兼夾熱邪鬱伏不得透發所致,常見於濕熱疫證或邪伏膜原之候。
病因病機
- 穢濁內阻:穢濁之氣多由外感濕濁或內生痰濕蘊結,阻遏氣機,使脾胃運化失常,濁邪上泛於舌。
- 熱邪遏伏:濕性黏滯,與熱相摶,濕遏熱伏,熱鬱於內而不得宣散,故見舌質紫絳,苔雖白滑卻隱含熱像。
- 邪在膜原:膜原屬半表半裡,為三焦之門戶,濕熱疫邪鬱結此處,苔現積粉之狀,反映邪正交爭、氣機壅滯之勢。
臨床意義
此舌象多見於溫病或濕熱類疾病,如濕溫、暑濕夾穢、疫癘初起等。病情多屬邪實為主,正氣未虛,然因濕熱膠結,病勢纏綿難解。
治法方藥
治宜開達膜原、宣透穢濁,兼以清解鬱熱。代表方劑如 達原飲(《溫疫論》),以檳榔、厚朴、草果芳香化濁,開泄膜原;配合黃芩、知母清泄鬱熱。若熱勢偏盛,可酌加連翹、梔子;濕重者佐以藿香、佩蘭芳化濕濁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白苔舌象區別:
- 白膩苔:苔白而膩,質多淡紅,主寒濕或痰飲,無明顯熱像。
- 白燥苔:苔白乾燥,主津傷或寒邪化熱,無積粉之濕滑感。
- 白滑苔:苔白水滑,多屬寒濕或陽虛水停,舌質不顯紫絳。
此舌象提示濕熱穢濁深伏,臨證須辨濕熱之偏勝及邪伏之淺深,用藥貴在辛開苦降,使穢濁得化,熱邪透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