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苔紅地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苔紅地舌
白苔紅地舌乃中醫診斷學中重要之舌象,載於《外感溫熱篇》,其特徵為舌面布有白色苔垢,而舌質則呈現深紅色,形成苔色與質地明顯對比。此舌象多由濕濁蘊結胸膈,阻遏氣機,致使營分伏熱鬱閉不得外透而成,常見於瘟疫或濕熱性質之溫病過程中。
病因病機
此舌象之形成,主因濕濁與熱邪相互搏結。濕性黏滯,易阻滯三焦氣機,尤以中上二焦為甚。胸膈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濕濁遏阻於此,則熱邪內鬱,營分受灼,故舌質深紅;而濕濁上泛,苔見白膩,反映濕邪尚未完全熱化。此類病證多屬「濕重於熱」或「濕熱並重」之階段,若熱邪進一步熾盛,可能轉化為黃膩苔或絳舌。
臨床意義
白苔紅地舌提示「濕遏熱伏」之病機,患者常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口渴不欲多飲、小便短赤、脈濡數等症。此舌象於瘟疫初期尤為多見,因疫癘之邪夾濕濁侵襲,邪伏膜原,進而影響營衛氣血之運行。此外,於濕溫、暑濕等溫病過程中,亦可能出現此類舌象。
治法方藥
治療此證需分階段辨治,以「開濕透熱」為大法:
- 辛開苦降,化濕泄濁:初期以宣暢氣機、分化濕濁為主,可用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合半夏瀉心湯加減,或達原飲(檳榔、厚朴、草果)疏利濕邪,開達膜原。
- 涼透營熱,清解鬱火:待濕濁漸化,轉以清泄營分伏熱,選用清營湯或**梔子豉湯」加減,佐以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、通草,使熱從小便而解。
與相似舌象鑑別
- 白膩苔灰黑舌:苔白厚膩而舌色灰黑,多屬寒濕內盛或陽虛痰凝,與白苔紅地舌之濕熱病機迥異。
- 絳舌白膩苔:舌質絳紅而苔白膩,反映濕熱化燥入營,病位較深,熱勢更重,需兼顧涼血滋陰。
白苔紅地舌作為濕熱病證之典型表現,其辨治關鍵在於釐清濕熱之偏勝,並注重氣機之調暢,方能使邪有出路,不致內陷生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