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苔黑根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苔黑根舌
白苔黑根舌乃中醫舌診之特殊徵象,指舌面苔色白而舌根處呈現黑苔,此現象反映體內陰陽失調、寒熱錯雜之病機。其成因複雜,需透過舌質、苔質厚薄、潤燥等多面向辨證,尤重寒熱真假之鑑別。
病理機轉
中醫認為,舌根屬腎,主下焦;白苔多主表證、寒證,黑苔則常示裏證、熱極或寒極。白苔黑根之組合,提示上焦(心肺)與下焦(腎、膀胱)之氣化失司,或因陽虛陰盛,虛陽上浮;或因實熱內鬱,熱邪下灼。其關鍵在於「苔之活氣」——即苔之潤燥、刮膩與否,可判病性之本質。
辨證分型
1. 真寒假熱證
- 舌象特徵:白苔薄滑,黑根無積膩,苔質鬆浮易刮淨,舌面潤澤多津。
- 伴見症狀:口不渴,或渴喜熱飲而不多,畏寒肢冷,溲清便溏,脈沉細遲。
- 病機分析:此為陰寒內盛,逼陽外越之「戴陽證」。下焦虛寒(黑根),陽氣浮越於上(白苔),屬「腎陽式微,虛陽上泛」。
- 治法:溫補元陽,引火歸元。傳統方用《十全辛溫救補湯》加減,酌入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辛熱之品,佐以蔥白、吳茱萸通陽降逆。
2. 真熱假寒證
- 舌象特徵:黑根黏膩粗澀,苔質乾厚難刮,燥裂無津,白苔部分或見黃燥。
- 伴見症狀:口渴引飲冷水,身熱煩躁,便秘溲赤,脈洪數或沉實。
- 病機分析:此乃陽明腑實或濕熱壅滯,熱邪深伏下焦(黑根),上焦氣分餘熱未清(白苔)。若兼黃苔,更示「陽明經熱傳腑」之轉化。
- 治法:急下存陰,瀉火解毒。宜《十全苦寒救補湯》加減,重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苦寒直折,配合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。
歷史淵源
此舌象首載於清代醫家梁玉瑜《舌鑑辨正》,後經《辨舌指南》系統闡釋。古籍強調「黑苔之辨,全在根腳」,即黑苔是否從舌根向舌尖蔓延,與病情進退相關。如黑根漸縮為吉,反之上延為逆。此外,白苔黑根若見於溫病后期,多屬「陰傷熱熾」,須參合脈證,慎防劫陰之變。
相關變證
臨床亦見「白膩苔黑滑根」者,屬寒濕困脾,宜溫中化濕;「白燥苔黑刺根」則為燥熱傷陰,需濡潤攻下。另有「黑根白尖舌」,提示熱邪自下上沖,與三焦傳變相關,治法迥異。
此舌象之鑑別,需結合四診互參,尤重問診以察寒熱喜惡,切診以別脈象虛實,方能去偽存真,切中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