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詳解:白苔

白苔為舌診重要指標,屬舌苔顏色表現之一。正常生理狀態下,舌苔呈薄白均勻之象,乃胃氣上蒸所生,質地潤澤不厚,分布疏密適中。然病理白苔則因邪氣性質、深淺及津液盈虧而呈現不同特徵,主要反映表證、寒證、濕證,亦可見於津傷化熱初期。


一、病理白苔分類與病機

  1. 薄白苔

    • 薄白而滑潤:主風寒表證內寒。外感風寒時,衛陽受遏,苔現薄白;內傷寒證則因陽氣不振,水濕不化,苔多滑潤。
    • 薄白而乾燥:多屬津液耗傷。外感病見此為表邪初入裡化熱,津液受灼;內傷病則常見於陰虛體質或久病耗津。
    • 薄白膩苔:提示濕邪初犯,多見於濕溫病初期或脾虛濕滯。
  2. 厚白苔

    • 厚白滑膩:主濕濁內停痰飲積聚。脾陽不運,水濕內蘊,上泛於舌,苔質厚濁,若兼惡寒發熱則為外寒引動內濕
    • 厚白乾燥:乃濕濁未化而津液已傷,常見於素體濕盛又感熱邪,或熱病過程中濕阻津不上承。
  3. 特殊白苔

    • 白苔如積粉(捫之濕滑):多見於瘟疫或穢濁之邪內蘊,屬濕熱穢濁鬱閉膜原之象。
    • 白苔燥裂(質乾有紋):標誌津液大傷,邪熱熾盛,濕邪從熱化燥。

二、白苔與經絡臟腑關聯

  1. 肺衛表證:白苔兼惡寒、脈浮,多屬太陽經證,邪在皮毛。
  2. 脾胃濕困:厚白膩苔伴脘悶納呆,責之太陰脾濕不運。
  3. 腎陽虛衰:苔白滑而舌淡,多屬少陰寒化證,陽虛水泛。

古籍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舌上白苔滑者,難治」,提示陽虛陰盛之重症;《溫病條辨》則載「舌苔白厚而燥者,此肺胃津傷」,闡明白苔轉化與熱邪傷津之機轉。


三、白苔動態變化與辨證意義

白苔可隨病勢進退轉化:

  • 外感病中,白苔轉黃為表邪入裡化熱;白苔驟退現光紅舌面,恐為正氣驟虛
  • 內傷雜病見白苔驟厚,多提示飲食停滯痰濕驟生,需結合脈證辨析。

此類變化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旨,臨床需綜合舌質、苔質潤燥及全身症狀,方能精準判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