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水

白水為中醫水腫病症之一,屬「十水」範疇。其病機根源於肺,臨床特徵為水腫初起於足部,並伴有上氣喘嗽之症。《中藏經·論水腫脈證生死候》明確記載:「白水者,其根起於肺,其狀先從腳腫,而上氣喘嗽也。」此論述揭示了白水與肺氣宣降失常、水液代謝障礙的密切關聯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肺主氣司呼吸,通調水道,為水之上源。若肺氣壅滯或虛弱,則水液不得下輸膀胱,反泛溢肌膚,故見水腫;肺失肅降,氣逆於上,則發為喘嗽。此證候多見於素體肺氣不足,或外邪犯肺、久病傷肺者,導致水濕停聚,流注下焦,遂成腳腫。

在辨證上,白水需與其他水腫證型相區別。如「風水」多兼表證,腫起於頭面;「石水」則腹滿不喘,腫聚於腹部。白水之特異性在於其病位首現於下肢,並與肺系症狀並見,反映肺腎兩臟氣化失司的病理基礎。歷代醫家認為,此證若遷延不愈,可能進一步累及脾腎,使水濕泛濫更甚。

治療上,中醫強調「開肺氣以利水」之法,常選用宣肺行水之劑,如麻黃、杏仁等配伍健脾滲濕藥物。若兼肺氣虛者,可佐以補益肺氣之品;若水濕化熱,則需清肺化痰,隨證加減。

白水一證,體現了中醫「肺主通調水道」的理論特色,亦展現水腫病症的複雜性,須透過四診合參,辨明臟腑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