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澀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澀症
白澀症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又稱「白眼症」,多因陰虛火炎或濕熱內蘊所致。其特徵為眼部外無腫赤,然自覺乾澀昏朦、沙粒摩擦之感,甚則隱痛,秋季尤易發病。
病因病機
- 肺陰不足:肺主氣,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。肺陰虧虛,則津液不能上承於目,目失濡潤而乾澀。
- 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陰虧則虛火內生,循經上炎於目,灼傷津液而致澀痛。
- 濕熱蘊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上蒸於目,阻滯氣機,導致目竅失養。
辨證論治
-
肝腎陰虛火旺
- 證候:眼乾澀昏花,伴頭暈耳鳴、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。
- 方藥: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等)或十珍湯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等)加減,酌加菊花、決明子清肝明目。
-
脾肺濕熱
- 證候:眼澀滯不爽,眵多黏稠,兼胸悶脘痞、口苦苔黃膩、脈濡數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。
- 方藥:桑白皮湯(桑白皮、澤瀉、茯苓等)加減,可佐黃芩、梔子以清瀉肺熱。
其他相關理論
- 五輪學說:白睛屬肺,黑睛屬肝,白澀症與肺肝二臟關係密切。肺陰不足則白睛失潤,肝火燔灼則黑睛受累。
- 氣血津液:津液虧耗或輸布失常,均可能導致目澀。故治療時需兼顧調暢氣機,如濕熱證配合芳香化濕之藿香、佩蘭。
此病症狀雖輕,然久而不治,恐耗傷目絡,影響視物,故需依體質辨證施治。歷代醫著如《銀海精微》亦強調「虛則補之,熱則清之」,調理臟腑為根治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