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色喉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色喉蛾,又名「白色乳蛾」,為喉科常見病症,屬「喉蛾」之特殊類型,以喉核(扁桃體)腫脹、表面覆蓋白膜為主要特徵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喉科指掌》,其所述「腫塞滿口,身發寒熱,六脈浮弦」形象描繪臨床特徵,今就其中醫理論體系詳述如下: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犯肺:此為白色喉蛾主要致病因素。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外邪由口鼻入侵,首犯肺衛。風寒之邪鬱滯喉關,與體內正氣相搏,致氣血壅滯,化生白膜。
  2. 肺胃熱蘊上攻:若患者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熱,外邪入裡化熱,灼傷喉關肌膜,腐敗成瘀,可見白膜密布伴紅腫焮痛。
  3. 濕熱熏蒸:脾失健運生濕,與熱相結,上蒸咽喉,白膜多呈濁厚黏膩狀,舌苔可見黃膩。

證候辨治

  1. 風寒束表證

    • 主症:喉核淡紅腫脹,白膜鬆浮,惡寒發熱,頭痛無汗,脈浮緊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,宣肺利咽
    • 方藥:六味湯(桔梗、甘草、薄荷、荊芥、防風、僵蠶)為基礎方;表寒重者用麻黃湯加減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),酌加牛蒡子、蟬蛻
  2. 肺胃熱熾證

    • 主症:喉核焮紅腫痛,白膜緻密色黃,口渴引飲,便秘溲赤,脈洪數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利咽消腫
    • 方藥:普濟消毒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玄參、板藍根、馬勃、升麻)
  3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喉核腫脹糜爛,白膜污濁,口黏納呆,身熱不揚,脈濡數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,解毒利咽
    • 方藥:甘露消毒丹加減(滑石、茵陳、黃芩、石菖蒲、浙貝母、射干)

特殊辨證要點

  • 觀察白膜性狀:風寒證白膜鬆浮易拭,熱毒證則緊附難去
  • 脈象合參:浮緊主表寒,滑數為熱盛,濡緩多濕重
  • 注意假膜與真膜區別:白喉假膜堅韌連綿,強剝出血;白色喉蛾白膜局限喉核,去後見鮮紅瘡面

外治法探微

  1. 吹藥:選用冰硼散(冰片、硼砂、硃砂)或錫類散(牛黃、珍珠、象牙屑)吹喉
  2. 含漱:以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或醋磨京墨含漱
  3. 針刺:取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,或針合谷、曲池瀉熱

此病症雖以「白色」為名,臨證仍需細審白膜色澤、厚薄、鬆緊,結合全身症狀,方不致誤。若由疫毒所致(如白喉),當急按溫病法則救治,本文專論風寒熱濕所致白色喉蛾。歷代醫家如《瘍醫大全》強調「蛾腫白膜散漫者輕,凝聚成片者重」,示人以此病症輕重判別要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