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如枯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如枯骨

出處與基本概念
「白如枯骨」為中醫診斷學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,用以描述一種蒼白無華、晦暗如腐朽骨骼的病色。此屬真臟色之一,特指肺臟精氣衰竭時外顯的色澤,為疾病深重、胃氣敗絕之危候。《靈樞·五色》亦云:「白如枯骨者死」,強調其預後不良的徵象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五色與五臟對應
    中醫認為面色反映臟腑氣血盛衰,肺主白色。正常肺色應為白如鵝羽,明潤含蓄;若呈現枯骨之白,則為肺氣將絕,真色外露。此現象符合《內經》「真臟色見者,死」之論,屬「色夭」範疇,提示精氣無法內守。
  2. 病機與臨床意義

    • 氣血俱虛:久病耗傷氣血,營血不能上榮於面,面色失卻紅潤。
    • 胃氣衰敗:胃為後天之本,胃氣虛弱則水穀精微無以化生,肺失濡養,色白無澤。
    • 肺臟垂竭:肺主一身之氣,肺氣衰極則毛竅開泄,真色外浮,呈枯骨狀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白如鵝羽:肺之正常色,白而瑩潤。
  • 蒼白:多見於血虛或陽虛,色淡白但尚有光澤。
  • 白如鹽:腎病面白,乾枯如鹽,與肺腎關係密切。
    「白如枯骨」需與上述色澤區分,其特徵在於枯槁晦滯,毫無生氣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五色審病,白色主肺……枯夭白黑,皆為凶兆」,進一步闡述此色與肺臟預後的關聯。清代《形色外診簡摩》則形容其「白而滯,如塵垢之蒙」,強調色澤中夾雜污濁之象,多伴隨氣息微弱、脈細欲絕等症。

延伸探討
此病色常見於癆瘵(肺結核)、肺痿(肺纖維化)晚期,或腫瘤患者氣血耗竭階段。從五行而言,白色屬金,若土(脾胃)不生金,或火(心陽)不暖金,皆可導致肺色枯白,可參酌舌診(如舌淡白無苔)、脈診(如脈微散)綜合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