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肉之中醫釋義
一、解剖結構定義 白肉為中醫解剖術語,具雙重指涉:
- 肌肉分層說
指肌肉外層色澤偏白之組織,與深層赤色肌肉相對。《黃帝內經》素問篇提及「白肉赤脈」之辨,反映古人透過直觀色澤區分肌層特性。此說與現代解剖學「肌腱膜」概念部分吻合,中醫認為白色屬肺金主氣,故白肉多與衛氣運行相關聯。 - 肢端陰陽分野
特指掌蹠與指趾腹側之陰面組織,與背側陽面形成對比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足太陰脾經「循趾內側白肉際」,此處「白肉際」即趾腹與背側皮膚交界處。陰面白肉質地豐厚,屬太陰經氣所濡養;陽面皮薄色深,屬陽明經所主,二者形成陰陽經氣交接之界面。
二、經絡循行關聯 十二經脈中,手足三陰經多循行於白肉際:
- 脾經:起於大趾內側白肉際,反映脾主肌肉之特性
- 肝經:行於足跗內側白肉豐厚處,與肝藏血功能相應
- 心包經:掌中白肉際為勞宮穴所在,屬火經土穴之配置
白肉際作為經絡標誌點,在診脈與針灸取穴時具重要意義,《類經》註解:「白肉屬脾,赤肉屬心,際者相交之界」,揭示其作為經氣轉輸樞紐之地位。
三、生理病理意涵
- 色澤診斷
正常白肉當「白而潤澤」,若見:- 蒼白無華:多屬脾虛氣血不榮
- 青白相間:常見於寒凝經脈
- 黃白濕腫:多為濕困脾陽之候
-
觸診特性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載白肉「柔而不陷」為常,若觸之:- 板硬不仁:經氣阻滯之徵
- 虛軟如綿:衛陽不振之象
-
病理反應
白肉際處出現異常徵兆如:- 脫屑乾裂:肺脾陰津失潤
- 痺痛拘急:經筋氣血不和
- 疔瘡腫毒:多因濕熱蘊結
四、理論延伸
-
陰陽形氣論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,白肉作為形質部分,其豐瘠可察後天脾胃運化之功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白肉消削者,脾精不布也」,凸顯其與中焦氣化之關聯。 - 五色應臟理論
白色屬肺而主皮毛,然白肉實為脾所主,此即「土生金」之體現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白肉者,土之餘氣貫於四末」,說明肢端白肉為脾胃精微外榮之窗。 - 經筋體系
白肉內裹經筋,《靈樞·經筋》描述足太陰之筋「結於踵,循跟結於腨」,其走行多依附白肉際,故臨床經筋病變常顯現於白肉區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