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仁

白仁,又稱白睛,為中醫眼科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卷一,原文記載:「肺屬金曰氣輪,在眼為白仁。」意指白仁為眼白部分,屬中醫五輪學說中之「氣輪」,與肺臟相應。根據中醫藏象理論,「肺主氣,司呼吸,外合皮毛」,肺臟之氣血盛衰與病變,可透過白仁的色澤、形態變化反映於外,故臨床常藉此診察肺系疾病。

生理與病理聯繫

  1. 肺氣充足:正常白仁應呈潔白潤澤之態,表面光滑無血絲,此為肺氣調和、宣降得宜之象。
  2. 肺熱熾盛:若白仁出現紅赤或血絡浮腫,多因風熱犯肺或肺火上炎所致,常見於天行赤眼(風熱眼病)或肺熱咳嗽伴隨目赤者。
  3. 肺陰不足:白仁乾澀、晦暗無光,甚則微見青藍色(稱「白睛青藍」),多屬肺陰虧虛或久病傷陰,須滋陰潤肺。
  4. 肺氣虛寒:白仁淡白無華或浮腫鬆弛,多見於肺氣虛弱或風寒襲肺之證,可能伴隨淚液清冷、畏風等症狀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五輪學說:白仁(氣輪)與肝(風輪,黑睛)、心(血輪,目眥)、脾(肉輪,眼瞼)、腎(水輪,瞳神)共同構成眼部與五臟對應的辨證體系,為中醫眼科診療核心理論之一。
  • 經絡連結:手太陰肺經雖未直接循行至目,然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」,肺氣透過經氣轉輸影響目竅,故肺病可外現於白仁。

臨床應用

歷代醫家重視白仁變化,如《目經大成》指出:「白珠變赤,火乘肺也。」治療上,若因肺熱致白仁紅赤,可選用桑白皮湯(《審視瑤函》)瀉肺清熱;若屬陰虛,則以養陰清肺湯加減。此外,白仁出現黃疸時,需結合全身辨證,考慮脾胃濕熱或肝膽鬱滯,非獨責於肺。

白仁之診察需與整體脈證合參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特色,亦為「肺與目相通」理論的具體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