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膿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膿痢

白膿痢,又稱白膿疳靛,為小兒痢疾之一,屬中醫痢證範疇。此病首見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,主因小兒臟腑嬌嫩,陽氣未充,復感寒濕之邪,內蘊腸道,致氣機壅滯,傳化失司,遂見下利白膿狀物,狀如黏凍,或夾雜少量血液,然色多偏白,異於常見之赤白痢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脾胃虛弱,或後天調護失當,過食生冷,損傷中陽。寒濕之邪乘虛內侵,困遏脾陽,阻滯腸道氣血運行。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致腸絡失和,脂膜受損,化為白膿而下。另有部分患兒因久病氣虛,中焦虛寒,無力溫煦,亦能形成此證。

臨床表現
主症為大便頻繁,瀉下白膿樣黏液,質地黏稠,或如蛋清狀,腹中隱痛,喜溫喜按。患兒多面色蒼白,手足不溫,食慾不振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濡緩。重者可見精神倦怠,甚則脫肛,呈現虛寒之象。

治法方藥
治當以溫中散寒、化濕行氣為主,兼調腸絡。傳統方選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加減,取其健脾燥濕、溫陽利水之效。若寒象顯著,可酌加乾薑、附子以增強溫裏之力;氣滯腹脹者,配伍木香、砂仁理氣寬腸;若兼脾虛氣陷,則加黃耆、升麻益氣升提。

證候鑒別
白膿痢需與赤白痢相區別:後者多屬濕熱證,下物赤白相雜,伴裏急後重、肛門灼熱;而白膿痢純下白膿,且無熱象,當細辨之。此外,虛寒泄瀉雖亦見大便稀溏,但多無膿狀黏液,可資鑒別。

其他治法
針灸可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,施以溫針或艾灸,以振奮脾陽。另可配合外用暖臍膏貼敷,助散寒止痛。若久痢傷及脾腎,則需轉投真人養臟湯之類,溫補固澀。

此證貴在辨明寒濕與虛實,用藥不可過投苦寒,以免更傷陽氣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痢無止法」,然白膿痢屬寒證,適當溫澀並無妨礙,惟需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