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膿疳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白膿疳痢,又稱白痢,是小兒疳疾的一種,以腹痛、痢下白色或青藍色粘液為特徵。其病因多為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濕熱內蘊,或因外感風寒,內生冷毒,寒熱交錯,結聚腸胃而成。臨床表現為發熱、腹痛、痢下白色或青藍色粘液,伴有食慾不振、嘔吐、腹脹、大便臭穢等症狀。

治療及預防措施:

  • 白膿疳痢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可用白頭翁湯、清暑益氣湯、保和丸等方藥治療。
  • 注意飲食調理,禁食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性食物,多吃易消化、清淡的食物。
  • 預防措施包括控制飲食、規律生活方式及個人衛生。
  • 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維持規律的生活節奏,不熬夜,不暴飲暴食。
  •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勤換衣,保持環境清潔。

白膿疳痢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疳疾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、貧血、生長發育遲緩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孩子有相關症狀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在治療和預防中,關鍵在於調理脾胃,清熱解毒。飲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油膩辛辣食物。起居上要規律,不熬夜,不暴飲暴食。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如果孩子出現腹痛、痢下白色或青藍色粘液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