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膿疳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膿疳痢

白膿疳痢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顱囟經》,屬疳痢之一,臨床以腹痛、下痢白色或青藍色黏液為主要表現。其病因多與脾胃虛寒、冷毒內蘊,或飲食不潔、濕濁滯留有關,病機關鍵在於中焦運化失常,寒濕下注大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寒:小兒臟腑嬌嫩,若過食生冷,或久病損傷脾陽,致脾胃虛弱,寒濕內生,下注腸道而成痢。
  2. 冷毒侵襲:外感寒邪,或食入腐敗不潔之物,冷毒蘊結腸腑,氣血凝滯,化為黏凍狀膿液。
  3. 疳積轉化:疳疾日久,脾胃衰敗,濕熱或寒濕鬱滯,進一步傷及腸絡,引發痢疾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為腹中絞痛,痢下白色或青藍色黏稠膿液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排便頻繁但量少,常伴面色蒼白、肢冷倦怠、舌淡苔白滑等虛寒之象。若兼熱象,可見黏液中帶血絲,然其本仍以寒濕為主。

治法與方藥

本病屬「冷毒疳痢」範疇,治療當以溫中散寒、化濕止痢為主,佐以健脾消疳。

  1. 溫中散寒:選用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或附子理中丸以溫補脾腎,散寒止痢。
  2. 化濕解毒:若濕濁較重,可合平胃散,或加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;寒毒深者,酌用訶子散收澀固腸。
  3. 健脾消疳:若疳積未消,輔以肥兒丸參苓白朮散,調理脾胃,標本兼顧。

古籍參考
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疳痢之候,多因積冷傷脾……下如白涕。」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白痢者,臟腑冷極,腸胃虛滑。」均強調其寒濕本質,治法以溫澀為要。

辨析

白膿疳痢與濕熱痢(下痢赤白、裏急後重)不同,後者屬熱證,宜清熱化濕;而本病偏寒,誤用苦寒恐傷陽氣。若痢色青藍,多為寒極或肝脾不和,可佐吳茱萸、烏梅等暖肝和胃。

(註:本文依中醫古籍與理論梳理,所述方藥需視具體證候加減,不可妄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