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膿疳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膿疳靛為中醫古典文獻記載之病證名,首見於《顱囟經》,屬小兒痢證範疇,其狀若痢下白膿,色如疳靛(青黛),故名。此證與「白膿痢」相類,古籍多互參論述,然在證候表現上更強調膿色青白相兼的特徵。

病機探微
按中臟腑辨證,此證多緣脾胃濕熱蘊結,久稽化毒,下注大腸所致。《幼科全書》指出:「小兒白滯下如魚腦,乃脾虛濕毒相搏」,其病理關鍵在於濕熱壅滯腸道,腐敗營血而成膿。若兼見靛青色者,往往顯示熱毒熾盛,與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毒痢」病機相通,屬「腸澼」變證之一。

證候特徵
典型症狀可見:

  • 下痢頻作,排出物如糜粥,白多赤少
  • 膿質稠黏,間夾靛藍色絮狀物
  • 或伴裡急後重,腹痛隱隱
  • 舌苔多見黃膩,舌底絡脈青紫

此證與純白痢之鑒別,在於其膿色青白駁雜;與赤痢之別,則在膿多血少。宋代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特別區分:「白而稠者為膿,青白相混者為疳靛」,提示觀察排泄物色澤變化對辨證具有重要意義。

古典論治
歷代方書立法多從清熱化濕、解毒排膿入手:

  1. 通因通用法:選用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駐車丸加減,取黃連、阿膠配伍,清熱不傷陰
  2. 升清降濁法:仿東垣枳术丸合白頭翁湯意,佐少量升麻提脾陽
  3. 外治法:《外臺秘要》載「疳痢膏」敷臍,用青黛、黃柏等分研末,雞子白調塗

藥用舉隅
針對特征性靛色膿液,古籍中喜用:

  • 青黛:直折腸腑鬱火,用量宜輕(1-1.5錢)
  • 白芷:排膿托毒,與敗醬草相須為用
  • 皂角刺:穿透腸絡積膿,需蜜炙減其峻性

轉歸預判
此證失治易生變端,明代《幼科發揮》警示:「白靛下久,目胞青黯,發搐者危」,提示可能轉為慢脾風。若見膿色轉綠,多為肝木乘脾;若膿質清稀如水,則屬脾腎陽虛之侯,當另議溫澀之法。
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載有專方「白靛痢丸」,由白朮、茯苓配少量鷄胆子組成,體現「扶脾斂毒」之效。然今人臨證時,仍需參合四診,審證求因,不可執古方而泥於病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