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內障針撥套出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內障針撥套出術

白內障針撥套出術,乃在中醫古籍所載「金針撥障術」之基礎上,融匯西醫器械之長而發展成形。此法既承古法之精要,復以現代技術改良,遂成當代中西醫結合治療白內障之重要術式。

術理淵源
此術根植於中醫「開竅明目」之論,認為白內障乃「內障」之屬,多因肝腎虧虛、氣血失和,致睛珠(晶狀體)混濁而蒙蔽神光。古時醫家以金針撥離混濁之睛珠,使其沉降於眼內下方,雖可暫復視力,然沉降之物久留眼內,恐生他變。針撥套出術即循此理,更進一步以特製套器取出撥離之睛珠,既除後患,亦合中醫「祛邪務盡」之則。

操作要旨

  1. 撥障:承襲古法,以微型針具自角膜緣微小切口入,輕撥混濁之睛珠,使其與懸韌帶分離。此步尤重「輕、緩、準」,暗合中醫「以柔制剛」之道。
  2. 套出:繼以精製套器(如灌吸針或晶狀體圈匙)自原切口探入,將已鬆脫之睛珠完整套取而出。此舉既避免睛珠殘留所致之「溼濁內蘊」,亦減低「青盲」(繼發性青光眼)之機。

特色與優勢

  • 器械改良:套器設計兼顧中醫「微創」理念與現代精密工藝,切口較傳統西醫術式更小,符《內經》「刺微奈何」之旨。
  • 辨證施術:術前可參合患者體質,如氣虛者佐以針灸固本,肝陽偏亢者配合刺絡瀉熱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

臨床應用
此術適用於老年性白內障成熟期,尤適於睛核較硬、難以超聲乳化者。其結合撥離之迅捷與套取之徹底,於眼科臨床廣為推行,亦為中西醫結合療效之典範。

(註:本文專述醫理與技術,實際治療須由專業醫師評估施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