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膜蔽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膜蔽睛
白膜蔽睛,又稱「赤覷」、「赤瞎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。清代醫家黃庭鏡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記載:「此症初起,勢甚輕微,次後始赤澀有淚,渾睛生障多,脈與眵,日久諸輪廓皆壞,雖略能行走,瞳子不見影動,且障稍高於睛,狀如小小狗腎,故獨以膜名。」意指此症發病初期症狀較輕,隨後逐漸出現眼目赤澀流淚、角膜混濁生翳,並伴有血絲及分泌物堆積,日久則眼部輪廓受損,視物模糊不清,甚至瞳仁無法映照光影。其特徵為角膜上生成一層高於眼珠表面的膜狀物,形如小型犬腎,因而以「膜」為名。
病因病機
白膜蔽睛多因風熱邪毒外侵,或肝肺積熱,上攻於目,導致氣血瘀滯,角膜受損而生翳膜。此外,若陰虛火旺,或長期眼疾未癒,亦可能使病情纏綿難癒,形成厚翳蔽睛之狀。
臨床表現
- 初發期:患者自覺眼目微澀,略感不適,或有輕微畏光流淚。
- 進展期:眼部赤絲環繞,角膜表面逐漸混濁,並現脈絡狀血絲,分泌物增多,視物如隔薄霧。
- 重症期:翳膜增厚且隆起,遮蔽瞳仁,嚴重影響視力,甚至僅存光感。瞼內常見椒粟顆粒(類似沙眼之濾泡)。
中醫辨證
- 風熱壅盛證:眼赤澀痛,畏光流淚,翳膜初生,舌紅苔薄黃。
- 肝肺熱熾證:角膜血絲密布,翳膜增厚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陰虛夾瘀證:眼乾澀不適,翳膜久不退,舌暗紅少津,脈細澀。
中醫治療
歷代醫家對白膜蔽睛的治療,多以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為主,並佐以活血消滯之品。常用方劑如:
- 拔雲退翳散(《銀海精微》):主治風熱翳障,以蟬蛻、木賊草等疏風退翳。
- 石決明散(《審視瑤函》):適用於肝熱上攻之角膜翳膜,配伍石決明、草決明以平肝明目。
- 滋陰退翳湯(《眼科纂要》):針對陰虛火旺者,以生地、玄參滋陰降火,加當歸、赤芍活血化瘀。
此病證與現代醫學所述「沙眼角膜血管翳」相似,可參見「赤膜下垂」條,然中醫治療更注重整體辨證與氣血調和,以標本兼治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