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膜,病證名,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卷二,屬目疾範疇。其特徵為眼生膜障,血絲淺淡而稀疏,色呈灰白,故名。此證以眼瞼內側或白睛表面出現片狀雲翳為主要表現,其質地菲薄如紗,遮睛阻絡,影響目力。
病因病機
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白膜起於氣輪,多因肺經風熱或肝血不足。」中醫理論認為,白膜形成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肺熱上擾:肺主氣輪,若風熱之邪客於肺經,上攻於目,則白睛血絡瘀滯,化生灰白翳障。
- 肝血虧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,白睛失潤,漸生膜障。
- 濕熱蘊結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蒸灼目絡,遂成此證。
臨床特徵
白膜常見於以下表現:
- 外觀:白睛表層或眼瞼內面浮現灰白色雲霧狀膜障,邊緣模糊不清。
- 症狀:輕者僅覺視物如隔薄紗,重者伴隨澀痛、畏光,然無明顯紅赤腫脹。
- 發展:其勢緩慢,若遷延不愈,可漸侵黑睛,轉為「白掩睛」重症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犯肺型:白膜初起,兼見咳嗽咽痛、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血不足型:白膜乾澀,視物昏花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- 濕熱蘊蒸型:白膜濁厚,眵淚黏稠,脘悶納呆,舌苔黃膩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針對白膜治法各有所重:
- 《目經大成》強調「清肺泄熱」為主,佐以退翳明目。
- 《審視瑤函》則主張「養血柔肝」配合外敷藥物。
- 《證治準繩》提出「化濕清熱」法,尤重脾胃調理。
古籍記載
除《神農本草經》外,《龍樹眼論》稱其為「冰瑕障」,《黃帝內經太素》則歸於「目眥疾患」。明代傅仁宇《眼科大全》更詳細描述:「白膜如凝脂,源自氣鬱血滯。」顯示此證自古即為醫家所重視。
此證須與「白睛溢血」、「胬肉攀睛」等相鑑別,其關鍵在於病位深淺與色澤變化。白膜之治,貴在早期調理臟腑功能,尤重肺肝二經氣血通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