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霉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霉苔

白霉苔為中醫舌診之特殊徵象,指舌面覆蓋一層白色霉狀或糜爛如飯粒之苔垢。此苔多由胃熱熾盛、津液灼傷,化腐成濁,蒸騰上泛於舌所致。其形成與中醫所述「熱極生腐」之病機密切相關,常見於溫病重症或內傷雜病之邪熱壅盛階段。

病機與辨證

  1. 胃熱熾盛: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若過食辛熱或外邪入裏化熱,導致胃中熱極,燔灼津液,使津液敗腐為濁,上蒸於舌,形成白霉苔。此類患者多伴見口渴引飲、口臭、便秘、脈洪大等實熱之象。
  2. 濕熱鬱蒸:濕邪與熱相搏,黏滯難化,久則腐濁凝結,透舌成苔。其苔色白而膩,質地黏稠,多見於濕溫、暑濕等病證,常兼身熱不揚、胸脘痞悶等症。
  3. 氣陰兩傷:若熱病後期,氣陰虧耗,餘熱未盡,腐苔不化,亦可見白霉苔乾枯無澤,舌質紅絳,屬虛中夾實之候。

苔象演變與預後
白霉苔初起多現於舌根,逐漸蔓延至全舌,甚則滿口糜點。其發展反映病勢進退:

  • 苔鬆浮易拭:提示胃氣未竭,濁邪尚淺,病情較輕。
  • 苔緊緻板結:為熱毒深伏,腐蝕氣血,屬病危之兆。古醫籍有「滿口生白衣如霉苔,或生糜點,胃體腐敗而多死」之記載,可見於熱毒內陷、臟腑衰敗之證。

相關典籍論述
《溫熱論》提及「舌上生芒刺者,熱結深也」,若見白霉苔兼舌質紅絳,乃熱毒入營之象;《辨舌指南》亦載「苔如雪花」者,多因「脾冷而閉」,需辨寒熱真假。此苔需與「白膩苔」「積粉苔」鑑別:白膩苔主濕濁,質地均勻;積粉苔為濕熱穢濁,苔厚如粉堆鋪;而白霉苔質地腐垢,呈霉糜狀,為熱腐津敗之獨特表現。

白霉苔作為中醫舌診之重症指徵,其辨證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苔質變化,以判別熱勢深淺、津液存亡,為臨床診治之關鍵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