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輪
白輪為中醫眼科解剖名稱,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即白睛,為眼球外殼之白色部分,屬五輪學說中之「氣輪」。
五輪學說與白輪
中醫將眼部分為五輪,對應五臟:
- 肉輪(眼瞼)──屬脾
- 血輪(兩眥)──屬心
- 氣輪(白睛)──屬肺
- 風輪(黑睛)──屬肝
- 水輪(瞳神)──屬腎
白輪屬氣輪,對應肺臟。肺主氣,司呼吸,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,故白睛之異常常反映肺氣失調或外邪犯肺。
白輪生理與病理
白睛為眼球外層之鞏膜與結膜組成,中醫認為其色澤與狀態可辨病機:
- 正常:色白而潤澤,無赤脈浮露。
- 病變:
- 白睛紅赤:多因風熱犯肺或肝火上炎,常見於天行赤眼(急性結膜炎)。
- 白睛浮壅:肺氣不宣,水濕停聚,可見於胞瞼腫脹或水腫。
- 白睛黃染:濕熱蘊結,多與肝膽濕熱相關,如黃疸。
- 白睛青藍:小兒疳積或先天不足,肺脾氣虛。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白睛屬肺,肺主氣,氣之精為白輪。」若肺氣壅滯,則白睛赤脈縱橫;若肺陰不足,則白睛乾澀。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,白睛病變需從肺論治,兼顧五行生剋,如肝火犯肺致白睛赤痛,當清肝瀉肺。
辨證與治療
白輪病證多與肺相關,治法以宣肺、清肺、潤肺為主,常用方如桑菊飲、瀉白散。若兼他臟病機,則需整體調理,如肝肺同病者佐以疏肝,脾肺氣虛者益氣健脾。
白輪之診察為中醫眼科重要環節,透過其色澤、形態變化,可推測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