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漏

「白漏」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卷四「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」篇,記載「馬蹄圓治白漏不絕方」。此症以經血漏下夾雜白色分泌物、淋瀝不絕為特徵,屬崩漏範疇,病理多與脾肺氣虛相關,需與「白帶過多」鑑別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八「漏下白候」詳述其機理:勞損血氣致衝任虛損,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失調,月水不循常道。肺主氣、司白色,肺氣虛則漏下物色白,此為「五臟應色」理論的體現。脾虛不能統血,肺虛失於斂降,終致氣血失固,帶脈不約,形成白漏。

證候特點
主症為經血非時而下、量少綿延,混有白色黏液或絮狀物,質地或清稀或黏稠。可伴面色㿠白、氣短乏力、納差便溏等脾肺氣虛之象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細弱。

經典方藥

  1. 馬蹄圓(《千金要方》)

    • 組成:白馬蹄、禹餘糧各120克,龍骨90克,烏賊骨、白殭蠶、赤石脂各60克。
    • 製法:共研細末,蜜煉為小丸。
    • 服法:每服6-9克,空腹黃酒送服。
    • 方解:白馬蹄(現多用伏龍肝代)配禹餘糧溫澀止血;龍骨、赤石脂固攝衝任;烏賊骨、白殭蠶斂帶止漏,兼祛風化痰,體現「治血先治氣」及「澀可固脫」之法。
  2. 變證加减

    • 若氣虛甚者,合用《婦人良方》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升舉陽氣。
    • 兼血虛者,選人參養榮湯(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遠志、五味子)雙補氣血,佐以安神定志。

當代臨床拓展
現代中醫在辨證基礎上,常結合臟腑辨證:

  • 脾腎兩虛型:加用菟絲子、續斷補益腎氣;
  • 寒凝胞宮型:佐以艾葉、炮薑溫經止血;
  • 若白漏日久化熱,見分泌物微黃,可輕用黃柏、椿根皮清熱固澀。

外治法可配合艾灸隱白、氣海等穴,或中藥燻蒸(如蒼朮、黃柏煎湯)以增強療效。

此症治療需注重「塞流、澄源、復舊」三階段的層次遞進,初期以收澀止血為主,繼而調補脾肺,終則養血和營以固本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漏必先安臟氣」,臨證時需細審兼夾證候,靈活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