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痢,乃中醫病名,為痢疾之下白膿或粘凍者,古稱「白滯痢」。此病機在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九有載:「白痢者,由腸虛而冷氣客之,搏於腸間,津液凝滯成白,故為白痢也。」其證候當分寒熱二端,治法亦有溫清之別。

寒濕白痢
多因寒濕凝滯,脾陽受損所致。臨床可見下痢如凍膠或鼻涕狀,色白而黏,兼腹痛、裡急後重、食欲不振、小便清長,甚則手足厥冷。舌苔白膩,脈象沉遲。此屬太陰寒濕,治宜溫中化濕、健脾止痢。

  • 常用方劑
    • 當歸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:當歸、乾薑、赤石脂等,溫中澀腸。
    • 除濕湯(《局方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,燥濕運脾。
    • 十補湯(《醫宗金鑒》):附子、乾薑、白朮等,溫補脾腎。

濕熱白痢
若下痢白色而膿液黏稠,腹痛急迫,裡急後重,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滑數者,則屬濕熱為患。《張氏醫通》卷七云:「白痢初起,裡急後重……皆濕熱凝滯所致。」此證多因濕熱蘊結腸道,氣機阻滯,腐敗成膿。

  • 常用方劑
    • 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加木香、砂仁:蒼朮、厚朴、澤瀉等化濕,佐木香行氣。
    • 香連丸(《兵部手集方》):黃連、木香,清熱燥濕、行氣止痛。
    • 黃芩丸(《聖濟總錄》):黃芩、芍藥,清熱止痢。

病機與相關疾病
白痢之成因,寒證責之脾陽不足,濕邪內聚;熱證則因濕熱搏結,下注大腸。此病見於西醫學所述「慢性細菌性痢疾」「慢性過敏性結腸炎」等疾,然中醫辨證尤重病性之寒熱虛實,非僅執病名而治。

古籍延伸
《醫宗必讀·痢疾》曰:「白者濕熱傷氣分……赤白相雜,氣血俱傷。」指出白痢多與氣分濕滯相關,若兼赤痢則病涉血分,治法亦有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