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白痢,病名。痢疾便下白色粘凍或膿液者。古稱白滯痢。臨證須辨寒熱。
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九:「白痢者,由腸虛而冷氣客之,搏於腸間,津液凝滯成白,故為白痢也。」其症便下如凍膠或鼻涕,兼見腹痛,後重,不能食,小便清利,或手足厥冷等。由寒濕凝滯,脾陽受傷所致。治宜溫中化濕,可選用當歸散、除濕湯、十補湯等方。多見於慢性細菌性痢疾、慢性過敏性結腸炎等病。

若症見痢下白色,粘凍多膿,腹痛,里急後重,小便赤澀者,屬濕熱為患。《張氏醫通》卷七:「白痢初起,里急後重,頻欲登圊,及去而所下無多,才起而腹中復急,皆濕熱凝滯所致。」治宜清熱祛濕,用胃苓湯加木香、砂仁,或香連丸、黃芩丸等。詳濕熱痢條。

白痢的症狀是:

  1. 便下白色粘凍或膿液。
  2. 腹痛,後重,不能食。
  3. 小便清利,或手足厥冷。

白痢的治療方法是:

  1. 寒濕凝滯型:溫中化濕,可選用當歸散、除濕湯、十補湯等方。
  2. 濕熱為患型:清熱祛濕,用胃苓湯加木香、砂仁,或香連丸、黃芩丸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