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詳解:白爛

白爛,屬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見於清代醫家鄭梅澗所著《喉白闡微》。此病多因外感四時不正之氣,內蘊熱毒,上攻咽喉所致,臨床以咽喉部膿性糜爛或偽膜形成為主要特徵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急性化膿性咽喉炎、潰瘍性咽峽炎等病症相近。

病因病機
白爛的發病與四時氣候密切相關:

  • 春溫:風熱之邪襲肺,肺熱上炎,灼傷咽喉肌膜。
  • 夏熱:暑濕夾火毒,燔灼氣分,蒸腐血肉而成糜爛。
  • 秋燥:燥火刑金,肺陰耗傷,咽喉失潤,熱毒壅滯。
  • 冬寒:風寒外束,鬱而化熱,熱聚咽喉,腐敗成膿。

病位雖在咽喉,然與肺、胃、肝、腎等臟腑相關。肺胃積熱為常見內因,若兼夾濕濁或陰虛火旺,則病情遷延難癒。

辨證分型與用藥
治療首重分辨時令與病性,結合整體辨證,標本兼治:

  1. 春季風熱犯肺

    • 症見咽喉紅腫糜爛,伴發熱、咳嗽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佐以養陰。
    • 用藥:沙參、麥冬滋肺陰;配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;薄荷、牛蒡子利咽散邪。
  2. 夏季暑濕火毒

    • 症見咽喉腐爛劇痛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用藥:蘆根、滑石清暑利濕;牛蒡子、胖大海宣肺開音;黃芩、梔子瀉火解毒。
  3. 秋季燥火傷陰

    • 症見咽喉乾痛糜爛,痰少而黏。
    • 治法:清燥潤肺,涼血生肌。
    • 用藥:天冬、玄參養陰潤燥;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;訶子斂瘡生肌。
  4. 冬季寒包火證

    • 症見咽痛糜爛伴惡寒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散寒清裏,化痰利咽。
    • 用藥:蘇葉、荊芥疏風散寒;桔梗、甘草宣肺排膿;石膏、知母清瀉裏熱。

外治輔法
除內服藥外,傳統中醫常配合外治法:

  • 吹喉散:如冰硼散、錫類散,直接吹敷患處以清熱化腐。
  • 含漱方:黃連、甘草煎湯漱口,解毒斂瘡。
  • 針刺放血:於少商、商陽穴刺絡瀉熱,緩解咽喉腫痛。

白爛之治,貴在因時制宜,需辨明寒熱虛實,兼顧局部與整體,方能使熱毒得清、腐肉得化,咽喉復歸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