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癩

病名
白癩為中醫古籍所載麻風病分類之一,屬「諸癩」範疇,其病因病機與症狀特徵詳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等經典醫籍。本病多因外感惡風邪毒,內蘊血分,鬱久化熱,耗傷營血,或經由接觸傳染所致。其臨床表現以皮膚色白、肢體麻木、感官異常為主要特徵,與現代醫學「結核型麻風」有相似之處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毒邪氣客於皮膚血分之間,鬱而化火,灼傷陰血,致使肌膚失養,發為白癩。
  2. 傳染致病:古醫家已認識到本病可「相互染易」,與患者密切接觸或共用物品,可能導致邪毒內侵。
  3. 氣血兩燔:邪毒深伏,耗氣傷血,經絡閉阻,氣血不能上榮,故見皮膚白變、目竅失明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膚症狀:初期皮膚漸呈蒼白色,表面隱現疹點,色白而無紅暈,觸之或有麻木感;久則局部肌膚乾枯,如針刺般疼痛。
  • 經絡肢節:四肢頑痺無力,關節灼熱疼痛(「支節火燃」),動作遲緩。
  • 五官損傷:鼻內生息肉,目睛生白翳遮蔽瞳仁(「目生白珠」),視力喪失;語聲嘶啞,咽喉不利。
  • 全身症候:心胸煩熱(「心裡懊熱」),神情恍惚,甚或毛髮脫落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內治法:以祛風解毒、涼血通絡為主,方用《醫宗金鑒》所載 白花蛇散(白花蛇、烏梢蛇、蟬蛻、全蝎等),或配合 苦參丸 清熱燥濕。
  • 外治法:可選用祛風殺蟲藥浴(如蒼耳草、楓香樹皮煎湯外洗),或局部敷貼活血化瘀膏劑。

古籍考證
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白癩「語聲嘶破,目視不明」等症狀,與《聖濟總錄》、《外科正宗》對麻風的論述互通,均強調「風毒壅滯」之病機。唐代《千金方》亦載有類似驗方,如以蝮蛇酒驅風通絡,後世醫家多沿襲其法。


與西醫學對照
中醫白癩近似於結核型麻風(TT型),特徵為皮膚色素脫失、神經粗大及感覺障礙。然中醫更重視「風毒—氣血—臟腑」的傳變關係,治療上不僅針對蟲毒,亦調和營衛、扶正祛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