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口瘡

白口瘡為中醫病名,指口腔黏膜出現白色如豆粒大小之潰瘍點,多因體內熱毒蘊結或陰虛火旺上炎於口所致。此證與西醫所述之「口腔潰瘍」或「黏膜潰瘍」類似,然中醫尤重辨證分型與內外兼治之法。

病因病機

白口瘡之成因,多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心脾積熱:過食辛辣炙煿,熱邪內蘊心脾,循經上灼口舌。
  2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上熏口腔。
  3. 濕熱蘊結:脾胃濕濁不化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,腐蝕黏膜。

臨床表現

患處可見黏膜表面生白色或淡黃色潰點,形圓或橢,邊緣略紅腫,觸之疼痛,進食辛辣或熱物時痛感加劇,或伴口乾、口臭等症。

外治法舉隅

中醫傳統外治以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為要,常用方藥如:

  1. 明礬硃砂散

    • 組成:明礬0.6克、硃砂3克
    • 用法:共研極細末,取少量摻於潰處。
    • 方義:明礬燥濕收斂,硃砂清熱解毒。
  2. 雄黃沒藥散

    • 組成:雄黃3克、沒藥3克、乳香3克、輕粉1.5克
    • 用法:諸藥研細,取微量敷瘡面。
    • 方義:雄黃殺蟲解毒,沒藥、乳香活血止痛生肌,輕粉祛腐斂瘡。

相關病證辨異

  • 口瘡:泛指口腔潰瘍,病機多與臟腑熱盛相關。
  • 鵝口瘡:多見於嬰兒,由心脾積熱或黴菌感染所致,黏膜附白色屑狀物,狀如鵝口。

此證若反覆發作,需審其根本,或清泄實火,或滋陰降火,或健脾化濕,以調理體質為治本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