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白口瘡

白口瘡,又稱白口、白口疳,是一種口腔黏膜的疾病,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上生白色如豆大的潰點。

病因

白口瘡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外感風熱:外界風熱之邪侵襲口腔,形成痰塊,阻塞了經絡,導致氣血流通不暢,津液不分佈,造成口腔黏膜乾燥、失去營養,從而形成白口瘡。
  2. 內傷脾胃:脾臟功能受損,生化功能不足,津液流失,不能滋潤口腔黏膜,導致白口瘡的生成。

臨床表現

白口瘡的臨床表現主要為:

  • 口腔黏膜上生白色如豆大的潰點,潰點周圍有紅暈。
  • 潰點表面幹燥,有少量黃白色分泌物。
  • 口乾不欲飲,口苦。
  • 大便幹結,小便呈黃赤色。

治療方法

白口瘡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養陰生津為主,可以選用以下中藥:

  • 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各10克,煮水服用,每日1劑。
  • 玄參、麥冬、沙參、玉竹各10克,生地黃30克,煮水服用,每日1劑。
  • 白礬0.6克,硃砂3克細研後混合使用。
  • 雄黃、沒藥、乳香各3克,輕粉1.5克,一同研磨成細末後使用。

預防措施

預防白口瘡的主要方法包括:

  • 注意口腔衛生,飯後漱口,睡前刷牙。
  •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白口瘡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