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殼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殼瘡
白殼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癬病之一類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七,載曰:「白殼瘡者,即癬也。」其特徵為患處皮膚覆有白色鱗屑,搔癢脫落,反覆難癒。歷代醫家依其形狀、病因及證候差異,進一步劃分為四類:風癬、楊梅癬、花癬、牛皮癬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腠理不密,外感風、濕、熱三邪,鬱於肌膚毛孔而成。風邪主導則瘙癢遊走;濕邪蘊結則滲液黏膩;熱邪燔灼則皮色焮紅。若久病不癒,氣血耗傷,可致血虛風燥,肌膚失養而見乾裂厚皮。
證型分類
-
風癬
- 因風邪夾濕,發作無常,癬面邊界不清,白屑細碎如糠,搔之脫落,遇風加劇。
- 治宜祛風除濕,方選消風散加減。
-
楊梅癬
- 多因濕熱下注或接觸穢毒,形似楊梅斑狀,癬面潮紅濕爛,時滢黃水。
- 治宜清熱利濕,內服草薢滲濕湯,外敷青黛散。
-
花癬
- 亦稱「桃花癬」,多發於春令,乃肺胃風熱上攻,癬形圓如錢幣,色淡紅伴白屑。
- 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枇杷清肺飲。
-
牛皮癬
- 因情志鬱結或風濕久羈,皮膚粗糙如牛項之皮,厚硬而癢,抓之血出,白屑層疊。
- 治宜養血潤燥,方取當歸飲子合四物湯化裁。
外治之法
歷代醫家重視外治配合,如《醫宗金鑒》載用烏梅膏塗抹風癬,《外科正宗》以硫磺軟膏敷牛皮癬。另可選用苦參、蛇床子、地膚子等煎湯外洗,以祛風殺蟲止癢。
此症與西醫「銀屑病」「脂漏性皮膚炎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內外邪氣交爭與氣血盛衰,治療須標本兼顧,非僅攻伐外邪而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