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菌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疾患之一,指因感染溫熱疫癘之邪,導致喉間疼痛潰爛,並覆有如菌狀的白色薄膜,故得名。此病為「白纏喉」之俗稱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白喉」相似,然中醫視之為疫毒內蘊、肺胃熱熾所致。《喉白闡微》有載:「喉間白腐一證,俗名白菌,即白纏喉是也。」其病因多與天行時氣、外感疫毒相關,邪毒上攻咽喉,腐灼黏膜,化生白腐,甚則阻塞氣道,危殆生命。
病因病機
白菌之發,主因「溫熱疫毒」侵襲。其邪多從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傳肺胃。肺主氣、胃主降,二者受邪則氣機壅滯,熱毒上炎,薰蒸咽喉,致使局部血肉腐敗,形成白膜。若熱毒深重,可內陷心包,或耗傷陰液,導致驚厥、喘脫等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階段:微熱惡寒,咽痛乾燥,喉間漸現白點,狀如乳酪,邊緣清晰,拭之不易脫落。
- 進展期:白膜蔓延,可布於懸雍垂、扁桃體,甚則下延至氣管,伴高熱煩渴、聲嘶氣促。
- 重症期:若邪陷營血,可見神昏譫語、面青唇紫,白膜剝離後易見出血,為毒瘀交結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襲表證:白膜初現,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「銀翹散」加減。
- 肺胃熱熾證:白膜擴散,高熱煩躁,便秘尿赤,舌絳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瀉火解毒,方選「清瘟敗毒飲」或「神仙活命湯」。
- 陰虛毒戀證:病後期低熱,咽乾口燥,白膜未淨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養陰清餘熱,可用「養陰清肺湯」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白菌首重「清解疫毒」與「護陰防脫」。
- 外治:可配合「冰硼散」或「錫類散」吹喉,以消腫化腐。
-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刺血泄熱,或針合谷、尺澤疏調肺氣。
白菌為急重之證,自古醫家強調「逐邪務速」,用藥當峻猛而準確,防其傳變。相關證治可進一步參閱「白喉」「溫病」等條目,以明其源流與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