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溢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睛溢血

白睛溢血,又稱「色似胭脂證」,見載於《中醫眼科學講義》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此症以白睛表層出現片狀鮮紅血斑為主要特徵,狀若胭脂,故名。其血斑境界清晰,壓之不褪色,亦無疼痛癢澀等自覺症狀,多由外傷或內因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白睛屬氣輪,內應於肺。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若肺經鬱熱或氣機不暢,可致血熱妄行,溢於絡外;或因肝肺火盛,迫血上逆;亦有因劇咳、嘔逆、用力過度,致氣逆上衝,脈絡損傷而血溢。此外,外傷碰撞、揉眼過度等,亦可直接損傷目絡,引發血溢。

證型辨析

  1. 肺經鬱熱:兼見咳嗽痰黃、咽乾口渴、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肝肺火旺:伴目赤頭痛、口苦煩躁、脈弦數。
  3. 氣逆絡傷:因劇烈嗆咳或嘔吐後發病,舌質偏紅,脈弦緊。

治法述要
治療以清熱涼血、調氣和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肺經鬱熱者,宜瀉白散加減,佐以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;
  • 肝肺火盛者,可用退赤散疏肝瀉肺;
  • 氣逆致瘀者,當以降氣和絡為先,如旋覆花湯加減。
    外治可輔以清熱解毒之眼藥,然內服湯劑更重整體調理。此症雖多屬輕證,然反覆發作者,需審其本,或涉陰虛血熱、氣虛不攝等機轉,當詳辨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