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青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睛青藍
白睛青藍,又名目珠俱青、白珠俱青、目青,屬中醫眼科學病症之一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指眼白部分(氣輪)呈現青藍色或紫灰色之異常變色,多由火疳(鞏膜炎)後期演變而成。此症因白睛病變處紅腫消退後,遺留瘀滯之色,形成青藍或灰黯斑痕,為邪毒鬱久、氣血凝滯之徵象。
病因病機
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氣輪本白,被鬱邪蒸逼,走入珠中,膏汁遊出,入於氣輪之內,故色變青藍。」指出白睛原屬肺金所主,色當潔白,若因邪熱鬱結,久病未解,鬱而化火,灼傷氣輪,致膏液外滲,瘀血內停,使白睛失其本色,轉為青藍。此證多與肺、肝二臟相關:
- 肺熱蘊結:肺主氣輪,火熱上炎,灼傷白睛絡脈,血瘀成斑。
- 肝鬱化火:肝開竅於目,鬱火循經上擾,氣血壅滯,久而現青藍之色。
- 病後餘邪:火疳後期,紅腫雖消,然毒邪未盡,瘀熱內伏,留為青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外觀特徵:白睛局部或廣泛出現青藍、紫灰或灰白色斑塊,邊界多模糊。
- 伴隨癥狀:或見眼珠刺痛、視物昏矇,若邪侵瞳神,可致瞳神緊小或乾缺,甚則影響視力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熱散瘀、疏肝瀉肺為主,常用方如《審視瑤函》之天麻湯加減:
- 基礎方義:天麻平肝熄風,配伍黃芩、桑白皮清肺熱,川芎、紅花活血化瘀,佐以防風、羌活祛風通絡。
- 隨證加減:
- 瘀斑深黯者,加丹參、三七以增強活血散結之效。
- 兼陰虛火旺者,酌加生地、知母滋陰降火。
白睛青藍屬久病入絡之證,若失治誤治,恐致瞳神損傷,故須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。相關鑑別可參見火疳條目,以明病機傳變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