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頂上回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頂上回毛
別名與定位
頂上回毛,又稱「回髮中」或「囟中」,為經外奇穴之一。部分醫家將其與百會穴(督脈要穴)視為同一位點,然傳統文獻多強調其位於頭頂正中央,即髮旋所在之處,尤以幼兒髮旋未定時更為明顯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其位置「在頭頂回發中點」,即頭頂毛髮自然螺旋匯聚之中心點。
主治功能
此穴自古用於小兒急症與神志疾患,主要功效如下:
- 驚風癇證:主治小兒驚癇、目睛上視、四肢抽搐等風動之象,與肝風內動或痰熱擾神相關。
- 肛腸疾患:具升提固脫之效,可緩解脫肛、痔瘡出血等中氣下陷之症。
- 神志異常:輔治癲癇發作,透過調理督脈陽氣以安神定志。
操作手法
傳統以艾灸為主:
- 艾炷灸:3至7壯,壯數依年齡與病情增減。
- 艾條灸:溫和懸灸10至15分鐘,以局部溫熱為度。
古法強調灸後需避風寒,以固護陽氣。
理論基礎
頂上回毛屬頭部要區,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氣相貫。中醫認為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此穴能匯聚清陽之氣,故可醒腦開竅、熄風鎮驚。其治脫肛之效,則緣於「下病上取」之理,透過灸療頭頂以升提下陷之氣。
文獻考據
《千金要方》明確記載其應用於小兒急症:「灸囟中……次灸頂上回毛中」,後世醫家如《類經圖翼》亦收錄此穴,並擴展其適應症。現代中醫臨床偶用於小兒腦病輔助治療,然需結合辨證選穴。
補充說明
此穴定位雖近百會,然百會為督脈正穴,主治更廣;頂上回毛則偏重於驚癇及局部效應,二者同中有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