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凝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睛凝脂

白睛凝脂,又名「色似胭脂證」,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梁翰芬所著《眼科學講義》。此證以白睛表層出現侷限性赤色瘀斑為主要特徵,其色澤鮮紅或暗紅,狀如凝結之脂膏,或似胭脂塗染,故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白睛凝脂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經鬱熱,上攻於目所致。亦有因肝肺火盛、血熱妄行,或陰虛內熱、虛火上炎,導致白睛絡脈受損,血溢絡外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鬱血瘀」,邪熱熾盛則迫血妄行,瘀阻白睛則顯現赤斑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白睛某處出現界限分明之紅色斑塊,大小不一,可伴微癢澀痛,或無明顯不適。若因風熱外襲者,多兼見畏光流淚、胞瞼微腫;肺肝火盛者,則易見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;陰虛火旺者,常見眼乾少津、舌紅少苔等證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襲目:治宜疏風清熱、涼血散瘀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酌加赤芍、牡丹皮。
  2. 肺肝火熾:治當清瀉肺肝、涼血化瘀,宜用瀉白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3. 陰虛血熱:治以滋陰降火、活血消瘀,方選知柏地黃丸配合涼血化瘀之品,如生地、玄參等。

古籍淵源
《審視瑤函》有云:「白睛赤脈,多因火熱薰灼。」雖未直言「凝脂」之名,然其論及白睛血溢之機理與此證相通。梁翰芬於《眼科學講義》中則明確提出「色似胭脂」之狀,後世遂以「白睛凝脂」統稱此類外障眼病。

此證雖屬外障輕症,然其病機與臟腑密切相關,臨證須辨明虛實寒熱,針對病源調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