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亂脈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睛亂脈證
白睛亂脈證,又稱「赤絲亂脈證」,屬中醫眼科病證範疇,首見於梁翰芬《眼科學講義》。此證以白睛(即鞏膜及球結膜)血脈紊亂、赤絲蟠繞為主要表現,屬外障眼病之一,與臟腑功能失調、經絡氣滯血瘀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學認為,白睛為氣輪,內應於肺。肺主氣,司宣發肅降,若肺氣壅滯或鬱熱上攻,可致白睛血絡瘀阻;而肝開竅於目,肝經鬱火或陰虛火旺,亦易循經上擾目絡,導致血脈擴張纏結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、久視傷血、勞倦內傷等因素,皆可能引發此證,形成「亂脈」之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白睛表層可見赤脈縱橫交錯,或粗細不均,色呈淡紅至深紅,甚者脈絡膨脹迂曲,壓之褪色。症狀或伴輕微澀痛、灼熱感,或無明顯自覺不適,然病程久者恐影響目力清朗。此證需與「暴風客熱」(急性結膜炎)之鮮紅彌漫充血相鑑別。
辨證分型
- 肺經鬱熱證:赤脈細密鮮紅,眼乾澀微痛,或伴咳嗽痰黏,舌紅苔薄黃。
- 肝火上炎證:赤脈粗大紫赤,眼脹頭痛,口苦煩躁,脈弦數有力。
- 氣滯血瘀證:赤脈迂曲暗滯,久病不散,面色晦暗,舌有瘀斑。
典籍溯源
梁翰芬於《眼科學講義》中將此證歸於「外障」範疇,強調「諸脈者皆屬於目」,並援引《黃帝內經》「目赤者病在心,白在肺」之論,指出白睛病變當從肺、肝二經論治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亦有「氣輪赤絲虯脈」記載,治法以疏風清熱、涼血化瘀為要。
(注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實際診療須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