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浮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睛浮壅

白睛浮壅為中醫眼科病症名,首見於秦伯未《中醫臨症備要》,又稱「狀如魚胞」。此症以白睛(即眼白部分)表層出現水腫狀隆起為主要特徵,形似魚脬,故名。其成因多與肺、脾兩臟功能失調相關,涉及氣機不利或水濕停滯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白睛屬五輪中之「氣輪」,與肺臟相應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外感風熱或肺氣鬱滯,可致水液代謝失常,上攻於目;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盛,水濕上泛亦可侵擾白睛。此外,肝經鬱火或濕熱內蘊,亦可能循經上擾,發為此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白睛局部隆起,色澤偏淡或微紅,表面光滑,按之柔軟,偶伴輕度癢痛或異物感。若兼風熱表證,可現畏光流淚;若濕熱內困,則可能見眼睏黏膩、苔黃膩等症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肺氣失宣型:多因風熱犯肺,白睛浮腫伴咳嗽、咽痛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脾虛濕泛型:白睛腫脹反覆,面色萎黃,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滑。
  3. 肝經濕熱型:浮壅處微紅,兼見口苦煩躁,脈弦數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此症以「宣肺利水」「健脾滲濕」或「清肝瀉熱」為主,方藥選用如桑白皮湯(肺熱)、五苓散(脾濕)、龍膽瀉肝湯(肝經濕熱)等加減。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煎汁燻洗。

此症需與「金疳」(白睛顆粒狀隆起)、「火疳」(深層鞏膜炎)等鑑別,三者雖同屬白睛病變,然病位、病機各異,臨床須細審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