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飛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睛飛血

白睛飛血乃中醫眼科證名,首載於梁翰芬所著之《眼科學講義》,其特徵為赤脈散佈於白睛之上,形似血絲飛散,故名「飛血」。此證多因肝氣上衝、心火亢盛,或外感風熱邪毒,導致氣血失和、脈絡瘀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上逆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上沖目絡,致使白睛血脈擴張,呈現赤脈散佈之象。
  2. 心火亢盛:心主血脈,若心火偏旺,血熱妄行,則可上灼目絡,使白睛血脈充血,甚則出血。
  3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熱邪上攻於目,亦能引發白睛飛血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白睛表面赤脈縱橫,或粗或細,色澤鮮紅或暗紅,局部可有輕度疼痛、灼熱感,或伴有眼乾澀、視物模糊。若兼見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,多屬肝火;若見心煩失眠、舌尖紅赤,則多為心火旺盛;若伴鼻塞流涕、咳嗽痰黃,則為風熱犯肺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治宜鎮肝降氣、清心瀉火,或疏風清熱,視證型加減用藥。梁翰芬建議以導赤散龍膽瀉肝湯加減化裁,此二方配伍,既能清心火,又能瀉肝膽濕熱,使火降血寧,赤脈自消。

  • 肝火偏盛者:可酌加夏枯草、決明子以清肝明目。
  • 心火熾盛者:可佐以黃連、梔子以增強清心瀉火之效。
  • 風熱外襲者:宜加桑葉、菊花、薄荷以疏風散熱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白睛飛血與目飛血(泛指眼目血絡擴張出血)概念相近,然目飛血範圍較廣,可包含白睛、黑睛等處之出血;而白睛飛血專指白睛血脈瘀滯之證,病位較為明確。

中醫認為,眼目為五臟精華所注,白睛屬肺,故其病變常與肝、心、肺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治療時需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