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抱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睛抱紅(白睛抱紅)

白睛抱紅為中醫眼科證候名,首見於梁翰芬《眼科學講義》,其描述為白睛(即眼白部位)環繞黑睛(角膜)周邊呈現赤紅之狀,狀如紅環抱圍,故名「抱紅」。此症多因邪火熾盛,上乘肺金,兼因腎水虧虛,未能制火,反致火勢上炎,發為目赤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白睛屬肺,黑睛屬肝。若肝經鬱火或肺熱壅盛,火性炎上,循經攻目,則可致白睛血絡瘀滯,發為赤紅。另因「金水相生」,肺金與腎水關係密切,若腎陰不足,水不制火,虛火上灼肺絡,亦可能加重白睛抱紅之症。此外,外感風熱、濕熱內蘊,或情志不遂致肝鬱化火,皆可誘發此病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白睛周緣充血,赤脈纏繞,輕者紅赤隱現,重者赤絲虯結,或伴見羞明流淚、乾澀疼痛等症。若兼肝火上炎,可見頭痛口苦;若肺熱偏盛,則多見咳嗽咽乾;腎陰不足者,常兼見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等虛火上擾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清肝瀉肺」為大法,輔以滋陰降火。梁翰芬主張用瀉白散加減,該方源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以桑白皮、地骨皮清瀉肺熱,甘草和中,可酌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火;若陰虛火旺,可配伍知母、黃柏、生地黃滋腎涼血;若赤脈瘀滯明顯,則加牡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散瘀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白睛抱紅與「抱輪紅」證候相似,然抱輪紅多見於黑睛疾患(如角膜炎、青光眼),赤脈自白睛向黑睛集聚;而白睛抱紅則以白睛環周紅赤為主,病位偏重肺肝。二者皆可因火邪上攻所致,但治法需辨臟腑偏重,臨證當細察。

中醫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白睛抱紅雖顯於目,實則與內在臟腑氣血失衡相關,故需結合全身證候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