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睛
白睛為中醫眼科學之重要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又稱「白眼」、「白仁」、「白珠」、「白輪」,即今人所稱之眼白部分,涵蓋球結膜與鞏膜結構。其前端與黑睛(角膜)緊密相連,二者共構眼珠外層,於生理與病理上常相互影響。
中醫理論之定位
白睛於五輪學說中屬「氣輪」,內應於肺臟。中醫認為「肺主氣」,司呼吸而外合皮毛,白睛之生理狀態與肺氣盛衰密切相關。肺與大腸相表裡,故白睛病變不僅可反映肺系功能失常,亦可能與大腸經絡氣血失調有關。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所言:「白輪變赤,火乘肺也……肺主氣,故曰氣輪。」此說明白睛色澤變化(如充血、發紅)多因肺熱或大腸實火循經上擾所致。
病理表現與病機
- 白睛紅赤:多因風熱犯肺或肺火上炎,常見於天行赤眼(急性結膜炎)。《銀海精微》指「白睛屬肺,肺受風熱則血滯而赤」,強調外邪襲肺可致氣輪血絡瘀滯。
- 白睛浮腫:肺主通調水道,若肺失宣降,水濕停聚,可見白睛水腫,伴咳嗽氣逆。
- 白睛色黃:若兼見目黃、身黃,多為濕熱蘊結脾胃,熏蒸肝膽,然肺氣失暢亦可影響水液代謝,加重黃疸。
- 白睛青藍:鞏膜變薄透見脈絡時,中醫稱「白睛青藍症」,多與肝腎陰虛、筋膜失養相關,然肺氣虛弱、衛外不固亦為潛在病機。
經絡聯繫
白睛與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直接相關。肺經「上膈屬肺」,其氣上注於目;大腸經支脈「上挾鼻孔」,與目下網膜相連。故肺腸鬱熱時,常循經上攻白睛,出現癢痛、眵多等症。
辨證論治要點
白睛疾病多從肺論治,如:
- 風熱襲肺:疏風清肺,方用桑菊飲加減。
- 肺火上炎:瀉肺涼血,可选瀉白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- 肺陰不足:滋陰潤肺,宜百合固金湯。
此外,古代醫家亦重視白睛血絡分布與形狀變化,如「赤脈貫睛」多為心火迫肺,「蔓生血絲」則常見於虛火上炎,此類細微診斷經驗見載於《目經大成》等典籍。
白睛作為氣輪,其診察不僅局限於眼部,更能窺見全身氣機狀態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司外揣內」之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