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筋,又稱陰筋,為中醫推拿學中之特定穴位,首載於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。其定位明確,屬手腕部掌側橫紋區域,正對無名指延伸線處,為臨床小兒推拿與成人經絡調理之常用穴。

經絡屬性與中醫理論

白筋在中醫理論中歸屬手厥陰心包經之分支,與三焦氣機運化密切相關。其性微涼,具清熱化痰之效,符合《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。此穴特性使其成為調理上焦熱證之要穴,尤其針對痰熱壅肺或心火上炎所致諸症。

主治功能與機理

  1. 退熱作用
    白筋通過刺激心包經絡,可引火下行,調節營衛之氣。中醫認為其退熱機制在於疏通三焦水道,使熱邪從小便而解,適用於外感風熱或內傷積熱所致之低熱。
  2. 寬胸理氣
    穴居腕部掌側,屬「氣關」要區。按揉此穴能開泄胸膈氣機,對於肝鬱氣滯或痰濕中阻引起的胸悶脹滿、噯氣不舒具有明顯緩解作用。
  3. 化痰醒腦
    基於「心主神明」理論,配合其化痰特性,對痰濁上蒙清竅導致的頭暈目眩、思覺遲鈍有獨特效果。明代《幼科推拿秘書》更載其能「化頑痰而定驚悸」。

治療配伍與手法

臨床常與內關穴列缺穴配伍使用,形成「腕部化痰三穴」。操作時以拇指指腹施以揉法按法,力道宜柔中帶透。小兒推拿則配合「清天河水」手法,增強清熱之效。

現代應用拓展

當代中醫研究發現,持續刺激白筋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,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輕度焦慮狀態有輔助改善作用。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血清素及胃腸激素分泌相關,體現中醫「調神以和臟腑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