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虎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虎風
白虎風為中醫病名,屬痹證範疇,以關節劇痛如虎囓為主要特徵。其名首見於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後世如《太平聖惠方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,認為係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乘虛侵襲,導致經脈壅滯、氣血不暢,邪毒蓄積於骨節或四肢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毒為主要誘因,尤其於正氣虛弱、調攝失宜時,邪氣易客於經絡。
- 氣血瘀阻:經脈結滯,血行不暢,瘀濁內停,發為骨節劇痛。
- 晝靜夜發:陰寒之邪特性使然,夜間陽氣內斂,陰氣盛而痛勢加劇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性:痛如虎咬,徹骨酸疼,多發於四肢關節,患處皮色不變。
- 發作規律:白晝稍緩,入夜痛甚,與陰陽氣血消長相關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關節腫脹、屈伸不利,嚴重者骨節變形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痛風:多與濕熱內蘊、尿酸結晶沉積相關,痛處紅腫灼熱,與白虎風之寒濕特性有別。
- 歷節風(類今之類風濕關節炎):以關節變形、頑固腫痛為主,病位更深,屬「尪痹」範疇。
中醫治療思路
- 祛邪通絡:常用烏頭湯、防風湯等方劑溫散寒濕,配合蟲類藥如全蠍、蜈蚣搜風剔絡。
- 調和氣血:佐以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,改善經脈瘀阻。
- 辨證加減:若化熱見紅腫,可加黃柏、蒼朮;久病虛損則配伍補益肝腎之藥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此證「痛必夜甚」,強調其與陰邪關聯;《張氏醫通》則認為除外邪外,痰瘀互結亦為關鍵,治法需兼顧化痰逐瘀。
白虎風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痹證「因虛致瘀」「邪伏骨節」的認識,治療上注重內外合邪與氣血標本之辨,為風濕類疾病的重要辨證類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