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喉三不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白喉三不可」乃中醫治療白喉症之重要禁忌,載於清代醫家張紹修所著《白喉忌表抉微》。此三法直指白喉屬「燥火陰毒」之病機,強調治療時須避其險途,以防毒邪走竄。

其一曰「不可刮破」,蓋因白喉腐膜乃毒邪蘊結於咽喉黏膜所成。若強行刮除,非但損傷「嬌臟」之肌腠,更令毒氣乘虛內陷,《黃帝內經》言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此時正氣難束毒勢,可致毒散攻心,甚則引發「喉閉」(急性喉阻塞)之危候。古法多以「養陰清肺湯」內服緩化其膜,佐以「錫類散」外吹,取其「透毒外出而不傷正」之理。

其二曰「不可近火」,實承「火鬱發之」之戒。白喉本為肺胃熾熱熏灼咽喉,若復以火氣迫之,猶如《傷寒論》所言「兩陽相熏灼」,外火引動伏火,必致陰液更傷。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强调「熱病用火,如揚湯止沸」,故古醫常囑患者遠離爐火灸焫,甚至忌服辛溫發散之藥,防其助火劫陰。

其三曰「不可多臥」,暗合「肺主氣機宣降」之旨。人臥則氣道壅滯,《諸病源候論》謂「臥則氣上逆咽喉」,不利於毒熱下行。且白喉多伴痰熱膠結,平臥易致痰阻氣道,反礙「肅降肺氣」之治則。故醫家多勸患者「曲肱而枕」,保持半坐臥位,使氣血輸布通暢,配合「宣白承氣湯」類方藥,助肺氣宣肅以逐毒邪。

此三禁忌深植於中醫「因勢利導」治則,體現對白喉「毒—熱—瘀」病機鏈的整體把握。雖今世結合西醫治療已大幅降低風險,然其辨證思維仍具臨床參考價值,尤適用於早期輕症或輔助調護階段。